“张家的狮子,吕家的黄杠,王家的人人都会唱,但是大鼓在前头!”这是流行在朗公庙一带的一段顺口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原大地、黄河两岸,活跃着一支由地地道道的农民组建的民间艺术鼓队——华夏大鼓。他苍劲雄壮,气势恢宏,场面热烈,姿态优美,熟练和谐,有狮吼龙吟之势,万马奔腾之威。
在新乡县朗公庙镇南街村,记者了解到,华夏大鼓起源于清代道光四年(1825年),距今已有184年历史,由会首张西昆,张三元,创鼓谱《呼雷炮》,流传至今。清代光绪26年王太史奉旨御来访南街村的张大户,村民列队欢迎。铙钗齐鸣,鼓响冲天,热闹非凡,王太史伸拇指大加赞扬。
华夏大鼓的传承人张武强,从10岁时就开始跟长辈人学习敲鼓,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敲鼓技艺的提高,特组建了“华夏大鼓艺术团”,张武强出任团长。艺术团拥有队员80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拥有直径2米的鼓4盘,这也是最大鼓,另有直径1米的大鼓12盘,可谓装备精良。
为了学习打鼓,村民张广启一家3代人都会打鼓,分别是3个儿媳妇和1个儿子;吕金明一家弟兄3人均会打鼓。有的是两口子坐在被窝里还手拿锅盖代替铜镲,练习鼓谱……
张武强说:“华夏大鼓的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传统性、娱乐性。独一无二的鼓谱,有单鼓曲、双鼓曲之分;有快与慢之别;有狮吼龙吟之势,有万马奔腾之威;在战鼓中能起到鼓舞士气,壮气助威之作用,气势恢弘,威武雄壮,节奏合理;在庆典、节日、祭祀、庙会等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鼓声隆隆,锣声锵锵,古朴典雅,节奏细腻,象征和谐、安定、丰收、吉祥。”
华夏大鼓内容丰富、层出不穷,有 “二龙戏珠”、“三阳开泰”、 “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八面来风”、 “九九归一”、“十面埋伏” “百花齐放”、“平安吉祥”等近百余个节目,有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黄河背景,有气势恢宏、龙吟狮吼之势,充分展示了鼓舞艺术和民俗文化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华夏大鼓艺术团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仅2009年就获得新乡市第四届和第五届“牧野鼓魂争霸赛”的二等奖;新乡市“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单位;同时还应邀参加国际旅游小姐新乡巡游、万仙山巡游欢迎仪式,以及成功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文艺汇演。2010年10月,华夏大鼓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鼓舞之乡”;荣获新乡市第四届和第五届“牧野鼓魂争霸赛”二等奖。
2011年2月26日上午,当天虽然是春寒料峭,但现场的演出挡不住群众的观看热情。整个朗公庙村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在“新乡县首届朗公仓颉文化节”上,华夏大鼓首当其冲,与20多个民间文艺节目交相辉映,激情四溢的大鼓敲出了大家新生活的喜悦,敲出了对新一年的期待。广大群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前,河南电视台、《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华夏大鼓。
清·雍正元年“重修朗公三仙碑记”记载:“鄘城南二十里有村曰朗公庙……”是的,今日里的古鄘之南,车水马龙,欣欣向荣,华夏大鼓在为经济的腾飞擂鼓呐喊……
我们又理由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里,华夏大鼓不仅敲出了吉祥,舞出了和谐,还敲出了中国农民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