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穿越新乡市区的卫河即为永济渠现存河道
卫河之畔,看辉县、卫辉如何得名,看百泉药会如何从600年前穿越至今……
除了流经辉县、新乡市区、卫辉的主河道构成大运河申遗“立即项目”,辉县百泉河、百泉湖、卫源庙、新乡县合河石桥也毫无悬念跻身“后续项目”行列。
从卫河水源到通航主道,新乡占尽申遗先机。在推进申遗的过程中,卫河容颜必将更加妩媚。
沁水断流,卫河之源在百泉
穿越一个个太行褶皱,12月18日,记者来到辉县市西北3公里外的百泉镇,一秀峰翩然而起,就是苏门山。
山下银光闪处百泉涌出,一段段传奇在这里流淌。
百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即开凿,《诗经·卫风》篇里“毖波泉水,亦流于淇”,即指此泉。泉汇成池,池流成河,四季碧透,如诗如画。
由于大运河是隋炀帝下诏所开的,唐宋时人们又称其为“御河”。元明时,沁水断流,这一地区大运河水源主要靠百泉,它流经的地方又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人们称其为卫河。
卫河之源来自苏门山下百泉成池化河,谓百泉河,入新乡后叫大清河。这二河在新乡县合河镇相汇,成为卫河主河道。
在挖河第二年即隋大业五年,百泉北岸山建了“卫源庙”,庙有“清辉殿”,与后来的“辉县”很有渊源。
600年穿越,朱元璋“搭桥”
洋人“参加”百泉药会
“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此赞誉说明了辉县的独特魅力,也让明太祖朱元璋穿越历史,和600多年后的“洋人”和药材大会发生关联。
想当年,该是一个炎炎夏日。安徽凤阳那个为温饱犯愁、落寞乞讨的“犀利哥朱”云游到苏门山下,一场怪病让他倒在泉边不省人事。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翁随手在山上抓了两把草,用泉水熬后给朱元璋服下,居然药到病除。
为报救命之恩,弘扬“百泉药”医病神效,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于公元1375年专门下旨:大搞药材大会。
从此每年4月,全国药商云集百泉,共参此会。“四月初一起,初十日止,四方辐辏、商贾云集,南北药材具备。”读清道光十五年《辉县志》的记载,可窥当年一斑。会期人数最多时竟达10万之众,故而形成“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说。
1980年,百泉药交会跻身全国三大药会之一。1990年,辉县市投资3500万元建成占地67000平方米的“百泉药都”,可供数万人同场交易。
两年后的百泉药交会开始“走向世界”,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洋医药”首次参会,面对积淀深厚的药材盛会,他们直伸大拇指:“OK,OK,了不起!”
药交会,成了辉县市招商引资和走向世界的魅力名片。
风云饮马口,岳飞领兵来休整
卫河上有辉县,中间新乡,往下流经卫辉市,几个地方皆熠熠生辉,沾着运河的灵气儿。辉县离不开百泉,卫辉则是在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取“卫河生辉”之意得名。
在辉县与卫辉之间的新乡县合河镇,就是大清河与小清河相汇之处。在此聆听河水流淌,记者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昔日大运河永济渠段主河道的转折点。
合河古桥位于合河村北门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跨卫河之首。
历史上,合河桥从明至新中国成立前曾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主干道,桥的下游约15里分别有卫河码头及仓储,是大运河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石桥为南北走向,桥长47米,宽6.5米,高6米,形体巨大,古朴壮观,保存完整,为豫北地区少有的大型石拱桥。
和古桥一样,作为大运河中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水运工程遗迹,饮马口这个名字对新乡人来说称得上耳熟能详,以此命名的村子、书店、邮局等比比皆是。
饮马口是运河上最大的码头之一。北宋末年,金兵南犯中原,30万大军来势凶猛杀到新乡,与岳飞的岳家军展开拉锯战。
13年抵抗弹指一挥间,民族英雄岳飞见这里河水清冽甘爽,经常和士兵到这里饮马休整。当地居民为表达对民族英雄敬仰之情,给码头更名为“饮马口”。
“特殊藩王”朱翊镠,骂声之中留“宝藏”
新乡市北郊15公里处凤凰山南麓一座陵墓里,躺着一位明朝个性极强的特殊藩王。这就是潞简王朱翊镠,明穆宗的四儿子。
这朱老四真是牛气了一辈子,即便死了,他的潞简王墓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该市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起朱翊镠的“壮举”时连叹:“震撼,真是太震撼了。”
14岁完婚时,动用宫中黄金白银、绫罗绸缎无数,严重超标。
选择去哪里“干革命”当藩王时,万历皇帝拿出衡州、卫辉两块最富庶的肥地让他挑,嫌衡州远,就定了卫辉。潞王府建造开始,预算为六十七万七千八百两白银,又是严重超标。
记者沿新乡市区卫河公园往下,卫河桥上车水马龙,河岸远处都市楼群高耸,记者想起400多年前的明朝潞王来,他那八面威风的派头和气场实在是不同凡人。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镠刚刚22岁,很受皇帝恩宠。他从北京乘船沿卫河南下到卫辉府就藩时,为给皇室撑面子,一路上很排场,仅船夫就用了3万余人,耗银十余万两。
到任后,朱翊镠“靠河吃河”,把卫辉府、怀庆府、彰德府等9府25县的食盐专卖权收之囊中,在卫辉建立大盐仓,成为当时红得发紫没人敢惹的“第一官商太子党”。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母亲病逝,这位特殊藩王不久一病不起,随母而去,仅活了46岁。
生前风光无限,死后依然“荣光”。他的陵墓里,皇帝专用的东西龙饰在这里并不忌讳,地宫大门镶嵌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尽享天子之尊。一旁藩王的老婆也夫贵妻荣,次妃墓也采用了皇后的“制式”。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卫水金波”呼之欲出
“卫水金波”在明代已被列为新乡八景之一。明正德年《新乡县志》里的“闲到原庄观夏景,回看卫水涌金波”。闭上眼睛让时光流转,看河内清澈见底、鱼群摇曳,红花绿叶、波动成纹,水日交映、色如喷金,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绝妙画面!
清末民初,往来于新乡、天津间的货船达700余只,从天津将长芦盐、布匹、海产品等输入,将当地的粮棉、油料、煤等输出。物资的装卸转运分别由饮马口、杨树湾两个码头集散。
从事卫河漕运研究的张富民老先生说起“明清盛景”时双目放光,当时,船只来往如梭,富豪人头攒动,这一带河岸上茶楼酒肆美女如云,客店招牌五花八门,不亚于宋朝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即便是在上世纪60年代,新乡依然是航运大动脉,航船发展到1700余只,年货运量83.6万吨,客运量6.87万人次,曾出现过300匹马力的中型火轮和300吨的大型柏木巨船。
时间在上世纪50年代定格。自小卫河边长大的李老汉告诉记者,当时卫河水能直接喝,鱼虾还多,直接洗菜、淘米,很卫生。
“终因水源枯竭,致使成本逐年上升,1969年,新乡地区停航,卫河航运成历史佳话。”《新乡市水利志》记载了停航的缘由。
梦魇在上世纪80年代上演。工农业用水量剧增,水源枯竭,卫河变成了周围污染企业的“排污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乡市开始重点对排入运河的污水进行治理,在河岸种花植树,大力绿化,曾经的梦魇一步步淡去,远去的风景一点点回来。
2006年1月20日,随着位于新乡县的合河闸的开启,清清的石门河水流进新乡卫河,彻底解决了环绕新乡市区的卫河水源问题,基本实现了卫河水体变清。
“如今,由于运作成本所限,石门河水并不能时时保证冲过来,‘卫水金波’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一种美好期盼。”采访中,该市一位曾在政府工作30多年的老干部告诉记者。
今年7月,省文物局孙英民副局长在调研中表示,对于已实施治理的新乡市区河段,应进一步挖掘大运河遗产内涵,突出大运河遗产特色,将河道治理与两岸工业遗产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大运河遗产的历史文化内容,为大运河申遗做出贡献。
清水城中流,两岸皆锦绣。卫河容颜更妩媚,正成为新乡上下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