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新乡

《红娘》故事来源于王实甫《西厢记》

2013/4/15 20:03:33 点击数: 【字体:


    《红娘》的故事来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西厢记》中主角是崔莺莺和张生,而在京剧的舞台上,经过了改编后,红娘成为了故事的主角。而对于这出戏,开创荀派的荀慧生演得最好,他在50多岁时扮演的“红娘”,观众看到后,依然拍手称赞。也正是因为荀慧生对这出戏的改编,而让京剧票友有机会在京剧舞台上看到红娘这个人物。


  本期名段《红娘》

  □栏目主持 方海征

  □讲解嘉宾

  刘新阳

  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助理

  骆正

  北京大学教授

  名词解释

  票友

  相传在清朝初年,八旗弟子凭着朝廷颁发的“龙票”,到全国各地演唱子弟书,这仅仅是作为宣传,演唱不收任何报酬。后人就把这种戏称为“票戏”,而具体组织者则称为“票房”。这种没有报酬的业余演出的演员们被称为“票友”。以后人们就把非职业性的京剧演员和琴师都统称为“票友”。 (刘新阳)

  历史故事

  红娘传书递柬促姻缘

  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进京应试,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一见倾心。张珙乃搬入寺内,居住西厢之侧,以期俟机与崔莺莺相近。河中叛将孙飞虎,知崔莺莺貌美,兵围普救寺,欲掠之。崔夫人于危急中誓言:有人能退去贼兵,愿倒赔妆奁,将莺莺之为妻。张珙有挚友白马将军杜确,统兵镇守蒲关,乃修书一封,命寺僧惠明下书往邀杜确前来解围。杜确剿灭孙飞虎之后,张珙本思与崔莺莺结成夫妇,岂知崔夫人嫌其为白衣秀士,悔却前言,借词推托。张珙与崔莺莺两心怏怏,红娘乃往来传书递柬,先使二人在花园相会,继之更促成二人婚事,共度佳期。事为崔夫人闻知,怒笞红娘。红娘据理申辩,并责崔夫人出尔反尔之过,终使崔夫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依红娘之见,准张珙与崔莺莺结亲,但须张珙赴试高中之后,始允成礼。张珙遂离河中,取路入都。至此,张珙与崔莺莺之事,告一段落。

  名段演绎

  花旦荀慧生“浪”出名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北宋以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

  而说到京剧中的《红娘》,是荀慧生和他所建立的荀派表演最为出色的一出戏。荀慧生先生擅长表演花旦戏中女主角独有的活泼、风流、浪漫。著名旦角王瑶卿对荀慧生的一字评为“浪”字。

  编写《红娘》上舞台一炮而红

  对于荀慧生最擅长演的《红娘》,当年他在演这出戏的时候也做了相应的改编。首先因为《西厢记》是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当时《佳期》、《拷红》等折,活跃在南、北昆曲舞台上。曲艺节目中,也有不少演唱西厢故事者。而荀慧生在《西厢记》中,最喜欢红娘这个角色。他认为这个人物善良、正直,爽朗、热情,反抗性也很强烈。崔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借助于红娘之力不小。昆曲《拷红》一折,即是重点强调红娘这一人物,歌颂她的勇敢、沉着和机智。

  而京剧早年本无演《西厢》故事的剧目,所以荀慧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着手开始创编。也正是因为他喜欢红娘这个人物,于是参照王实甫版本的《西厢记》和昆曲《拷红》编写成《红娘》一剧,以张生、莺莺情事为纲,以红娘一角为主。剧本于一九三六年编成,同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北京首次演出。荀慧生自饰红娘,何佩华饰崔莺莺。演出后,深得好评。从那之后数十年,屡演不衰。在之后的日子里,荀慧生又根据演出心得和体会,不断对剧情和唱、做,随时加工改进。尤其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加以整理,使主题更为突出。此剧唱腔和表演身段,荀慧生皆有独特创造:如《琴心》一场的“反汉调”,《佳期》一场的“反四平”,以及《逾墙》一场红娘手持棋盘引入张生的身段等等,都不见于其他戏中。这些创造,因密切结合人物性格,久已脍炙人口。

  年过五旬演少女依然动人

  不少票友说,看了荀慧生的戏,才深深认识了荀慧生的艺术不同凡响,就像程砚秋先生的实践经验,演员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自己的东西。这也是荀慧生走过的路。荀慧生在五十余岁的时候扮演青年少女,形象依然是光彩照人,多彩多姿,婉然妩媚,俏丽动人。荀慧生也曾在五旬开外的时候,扮演红娘,表演天真活泼,宛若一个小姑娘,使人感到他的表演栩栩如生,刘新阳甚至说,只要读过王实甫的《西厢记》,就得佩服荀慧生确实演出了《西厢记》王实甫笔下的人物精神。“荀慧生演的红娘满台欢,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当年看过荀慧生演“红娘”的观众对他的评价,甚至有人说他的唱独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迷人处在于他天然的一条近似女性的迷哑嗓,吃弦不高,唱出来的韵味,令观众如饮香醇。

  名角故事

  三个人对荀慧生影响最大

  在荀慧生的演艺生涯中,他受了三位艺术家的影响比较大。第一位就是杨小楼先生。荀慧生当年并没有一开始就唱京剧,而是由梆子改京剧的,因此,当他进入这个行当后,受到了同行不少的排挤。然而,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即使受到了排挤,也没有办法。但是,荀慧生当年在上海演出的一段时间里,杨小楼大力地提携他,和他合作演出,使得他能够在上海立住脚,而且走红。可以说,荀慧生当年是受到杨小楼提携的。

  第二位就是王瑶卿先生。王瑶卿不仅指导他学戏,而且指导他根据自身的艺术条件,形成了荀派的特色,给了他很多剧本,指导他排了很多的戏。再有一位就是余叔岩先生,余叔岩先生也是大力地提携荀慧生,和他经常演一些合作的对儿戏。当年能够受到如此三位重量级人物的提携,也说明了荀慧生本身的实力不俗,能够得到赏识,而三位前辈如此做法,也让人能够从侧面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德。

  与尚小云亲如手足

  另外,荀慧生和名家尚小云关系也非常好,还有很多故事在票友之间流传。尚小云和荀慧生都是在1900年1月出生,更巧的是两个人的生日只隔一天,荀慧生是初五,尚小云是初七。虽然荀慧生的生日大一些,但是在大家的面前,荀慧生总是叫尚小云“大哥”。对此,很多人说他们一直感情深厚,在一起时是玩笑不断。其实细说起来,荀慧生和尚小云还是“发小”。少年时期,他俩都在北京的“正乐班”学戏,与赵桐珊并称为“正乐三杰”。不过,那个时候荀慧生学的是梆子,尚小云是学京剧。

  1914年,当时北京的《国华日报》评出尚小云为“第一童伶”,而荀慧生因其师庞启发私自将他的学徒期延长,还在学梆子并为老师演戏赚钱,所以荀慧生就比尚小云成名略晚。后来,幸亏是尚小云冒着风险帮荀慧生深夜翻墙逃出了虎口。“武生泰斗”杨小楼于1919年率谭小培、尚小云,还有那时艺名“白牡丹”的荀慧生赴上海演出。而上海方面由于不熟悉初出茅庐的“白牡丹”,就规定他的包银比谭、尚二人低。杨小楼高瞻远瞩地认为,只要“白牡丹”在上海一亮相,那就由不得他们了。而尚小云又特意为荀慧生甘当绿叶配戏,水涨船高地使“白牡丹”的声名大震,演出格外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就这样,荀慧生在上海被各戏院热情挽留,一气演了六年。由此可见,尚小云和荀慧生确实是亲如手足。

  抗战时期,大家的生活都非常困难。那时,凡有同行有难,就可到尚小云家领到五元钱,因此尚小云有个美名叫“尚五元”。 1959年,尚小云在陕西工作时,还主动无私捐出自己多年收藏的100多件珍贵文物和字画。荀慧生为了支援抗战,多次通过义演捐献飞机,以打击日本侵略者。1959年,他又再次义演筹集资金,捐献飞机给正在朝鲜战场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他却没有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飞机。

  相关阅读

  荀派风格“化方为圆”

  刘新阳说,荀派的风格可以说是以阴柔制胜,这与尚派的风格是正好相反的。有人说梅先生是把昆曲化入了京剧,而荀慧生先生是把梆子化入了京剧。荀慧生的表演风格,有人概括为五个字“美、媚、娇、憨、脆”。同时他的嗓音是沙哑之中带有一种甜润,所以形成了荀慧生唱腔的以阴柔制胜的风格。

  在表演上,可以说荀慧生自己能够善于把程式化为生活,把生活又化为程式。使得程式化的表演和生活的动作能够融为一体。比如他在表现少女的娇憨的时候,有些咬嘴唇,侧头,侧身,撕手绢这些动作,过去在传统戏中是没有的,可是他把这些生活动作又加以美化,加以程式化,看起来非常自然和活泼。这也是荀派的一大特点。

  与此同时,刘新阳介绍说,荀慧生很善于创造新腔,比如在《红娘》里边创造了“反四平调”。他的念白是学习王瑶卿,但是又比王先生的念白柔化,可以说是化方为圆,他特别善于“风搅雪”的一种念白方法,就是把韵白和京白夹杂着来念。这种念白方式在京剧里叫做“风搅雪”。

  另外,荀慧生在人物造型和服装上也有很多的革新。比如他的头饰,他创造了一种留香头,因为荀慧生先生号“留香”,所以人们称为留香头,也是一种古装头,但是跟梅先生不同。梅先生的是正髻,荀先生的是侧髻、偏髻。另外,荀慧生先生在服装上也进行了改革。他改革的服装人们称为留香装。

  嘉宾话梨园

  京剧舞台上的桌椅

  京剧舞台上的中央,桌椅不同的摆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它们代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比如:舞台上的一张桌子可以代表饭桌、床、陵寝,又可以代表楼、山。舞台上的一把椅子可以表示内室、书房、围墙、门、井。而桌子和椅子搭配起来可以表示城楼、船只。

  这些桌椅不同的组合,意义更有区别。比如: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搭配起来,不同的摆法就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正中央摆了一张桌子,桌子后面有一把椅子,称为大座,根据桌上不同的摆设,可以代表书房、公堂,也可以表示人在睡眠。如果椅子放在桌子前面,称为小座,表示人物闲来无事,或者等候消息。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时候,桌子摆在中间,两边各一把椅子,摆成八字形,这说明宾主交谈、二人对饮、或者夫妻相坐。三张桌子和三把椅子组合起来,摆成品字形,根据桌子上的不同摆设,可以代表会审的公堂或者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宴会等等。除了这些摆法,还有二桌二椅、二桌四椅、三桌五椅、三桌六椅、三桌七椅等等代表着不同意义的摆法。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半岛晨报 2011-05-05 作者:刘新阳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