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新乡

小冀背装——300年前的社火表演

2013/4/11 9:52:26 点击数: 【字体:


    背装是一项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它的艺术造形独态,设计精密,故事性强,不仅反映了淳朴的民风,同时也创造演绎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与艺术,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背装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与舞狮、旱船、鼓铙等民族艺术相比,更具艺术感染力。

    “小妞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挑着相。”这便是小冀背装。2008年,小冀背装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乡县的小冀镇,自古以来就有敬火神爷的习俗,并把正月初七定为火神生日,每逢年节和好年景,在火神庙唱戏为庙会助兴,但唱戏只能在固定位置,为了显示火帝真君的神威,早在清代初年,镇上有识之士把4—8岁儿童打扮成戏剧人物,用专制的铁架把小孩背在空中,把背小孩的大人也打扮成与上边相吻合的戏剧人物,抬着火神大驾,配合鼓乐,在大街和小冀寨墙以内行走穿花,逐渐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间艺术队伍。小冀背装在中原一带影响较大,绵延至今,自清初以来已有300多年历史。

    小冀背装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艺术造型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阵容宏伟庞大,演出时,背装者身穿与上装人相吻合的下装衣,右手托着古往今来人物造型的男童幼女。伴着鼓乐,迈着大方八字步,下摇上扭,两边旌旗招展,锣鼓震天,半空中飘飘荡荡,花枝招展,五彩缤纷,十分壮观。

    小冀背装种类丰富多彩,从清初的只有戏剧扮相,到咸丰年间发展到龙凤旗彩旗40面、4铙4钹、10面大鼓,还有护装的10对大红纱灯,4面回避、肃静虎头牌,4对黑红大棍,包括背装人、护装人、小孩子家长,逐渐形成了一支数百人的庞大队伍。

    火铳为背装发号施令,助威,大多用三眼铳,现在为了安全起见,已改为鞭炮。10面大鼓,4铙4钹,为背装敲打鼓点,可谓韵律分明。龙凤旗彩旗40面,分列两旁,既增添节日气氛,还保护背装场地。4面回避、肃静虎头牌,黑红大棍和戏剧舞台一样,为火神爷护驾。杈杆30多根,为保护装上小孩子和上装、下装时使用。点棍,则是供背装人暂休息,临时在肘窝支住装架,减轻大人的负担。

    装架,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固定小孩用的立杆,下部是背装人身上扣的铁褂子,统一由经过严格训练且熟练掌握技术技巧的成年人表演。下装衣和上装衣,下装衣大人穿,上装衣小孩子穿,且全部为成人戏装。

    装架上有花丛和假肢假脚,小孩子立在花丛中(实际是在装架上坐着的),使好多人弄不懂小孩子为啥会穿大人衣服,这其中的机关、奥妙还须绝对保密,使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小冀背装,主要塑造各种各样古往今来的戏剧人物;表演者大都以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进行化妆和表演。

    单人装自古以来是以“美猴王”开路,后有“皇帝”、“武将”、“公主”、“小生”、“穆桂英”、“杨宗保”、“红娘”、“林黛玉”、“贾宝玉”,“哪吒闹海”、“唐僧取经”、“三国演义”等20多个人物和剧情扮相。

    到光绪年间,背装中又发明了双人装、三人装。双人装有牛郎织女、天仙配、一柱香、白玉杯、张三跑马等。三人粧有三仙妹、白蛇传等。

    因所需人员太多,一般单人、双人、三人背装最多达24路,需用200多人次。

    在小冀,自古以来全镇只有一个小冀背装会,设一个总会首,会首系民主产生,推举德高望重、热心公益者担任。会首组合副会首,不搞世袭,农闲时召集人员演练,负责日常事务。

    自古以来,小冀背装有小孩子要连上3年的传统,挑选上装的小孩子被称为“采装”,要求4—6岁,长相俊美,并且衣冠道具、招待吃喝全由自己开支。因花费很大,所以要在生活条件差不多的人家中挑选。届时,采小孩子时黄裱纸的贴子下到了哪家, 哪家都是百分之百服从,并且感到荣幸和自豪。小冀几百年来流传这么一个歌谣:“小妞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挑着相。”

    小冀背装阵容庞大,组织纪律强,内容丰富多彩,按民间习俗形成了惯例,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造型,具有最原始的俗神信仰,是憨厚朴实的农民有一种精神寄托。演出时以背装为主,大鼓烘托气愤,鼓音和旋律同其它鼓不同,所用装架别具一格、绑装、卸装技术性强,在旧社会保密。

    背装架制作巧妙,历史悠久,清代年间,熟火粘接而成,工艺精湛,装高精巧,最高达5米有余,虚实相生,仰望表演队伍宛如飘飘欲仙,结构新颖别致,有惊无险、使人遐想如幻、神奇莫测,阵容庞大,配合默契,民众之多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原一带以“高、险、奇、特”著称,显然对研究中原地区的民俗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小冀背装,在逢年过节和重要庆典时,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节日文化生活内容之一,它的内容、特征及其历史在中国其它省市实属少有,对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针砭邪恶丑,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所以民俗,往往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所熟悉,往往是反映文化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历史流转的光影中,星图不断变幻,草木代代荣枯。在时间面前,我们无法取胜,但它缓缓流过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很多。我们只有用心来铭刻下时光的一点一滴……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乡网 2011-12-13 作者:李青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