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新乡

齐国第一国君——姜太公

2013/4/11 9:56:24 点击数: 【字体:


   齐国第一国君——姜太公


    2008年,新乡市人民政府把《姜太公的传说》公布为第一批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9月记者随同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的记者到卫辉市太公镇的“姜太公故里”、“姜太公钓鱼处”、“姜太公墓”等处实地考察。其实,记者最早知道的姜太公其人,是通过连环画、小说、史料等了解的,并不想,如此的历史人物竟然距离自己如此之近……

    在豫北或者更广的范围,无论你走到哪一个村庄,在一座座屋顶的屋脊上,你总能见到会有一个小龛,龛内的砖上写着“姜太公在此”,人们之所以要把姜太公供到屋脊上去,因为那里最高。

     相传,在民间的意思是姜太公是最大的“神”,而姜子牙因为把所有的神都加封过了,却没有自己的位置了,他就住在民间房屋的屋脊上。姜子牙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和赞扬。至今,在民间结婚、盖房子时还一定要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有人说,就连玉皇大帝受到的景仰都不及姜子牙,可见我国人民非常注重道德修养,而不是你有多高的权位,多富的金钱!    

   据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写碑文《吕望碑》。此碑全称《修太公吕望祠碑》,碑文曰:“……遗碑可怙,言归故乡……”(此碑拓片现存卫辉市博物馆,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贵实物资料。)

    胥鼎的论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后裔探讨》刊登载陕西出版的《姜子牙钓鱼台》一书中,载曰:“汲县城西北十五里处的太公泉乡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庙、太公祠、太公碑、太公墓,这就是姜太公故里。”据《河南通志》、《卫辉府志》、《卫辉市志》记载:姜太公,姓姜,名商,字子牙,号飞熊,生于公元前1160年农历八月初三,幼年聪颖多谋,出点子教训为富不仁的财主。在商纣王朝中短期做官期间,出谋、设计、营救周文王。文王被赦免后,姜太公投奔西歧,被文王拜为相父。武王继位后,被尊为师尚父。公元1046年,他运用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中的辩证法,成功指挥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一举推翻了555年历史的商朝,开创了周王朝800年的辉煌历史。尔后,被封为齐国国君。享年139岁,葬于卫辉市太公镇吕村。元代翰林学士王恽曾赋诗《太公泉》:萦纡一水石番 溪 涧,野叟何知说太公。坛下古碑堪晤语,大书深刻太康中。姜太公一生建树,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等方面,均显示出高超的谋略。唐朝时“文武并重”,先封孔子为“文宣王”,继封太公为“武成王”。专家们将姜太公定位为“圣人”品牌,称之为“谋圣”,被尊为“韬略鼻祖,百代宗师”。姜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是民俗的正义化身。被历代百姓称为“神祖”,世间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姜太公在此,百事大吉”之史传。姜太公一生坎坷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纵观其一生,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尤以军事最为显着,所以太史公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谋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源自于姜太公,姜太公被称为兵家宗师、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姜太公军事理论,就不会有如此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姜太公的著述很多,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等。其军事韬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在于他的全面性、创造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

    齐国第一国君——姜太公         
                             

    姜太公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便可以收揽、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我们不难看出,姜太公“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姜太公说:“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基于这种认识,《六韬》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为已而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拥戴国君。“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如果国君、大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君能与民共安生,天下安静,民则安定。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化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上贤》、《举贤》两篇文章中,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齐国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举贤而上功”。姜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姜太公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使人民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政充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姜太公的思想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伟大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裔周公旦。我们说,假如没有周公的文韬和姜太公的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战胜“大国殷”的,即使是战胜了,也难以巩固,难以创造出那样灿烂辉煌的周代文明。目前的姜太公故里,已经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寻根祭祖的圣地。回首姜太公垂钓的石像,应该说,他是否依旧在运筹帷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原文化研究院 2013-02-04 作者:李青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