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南朝大墓出土的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
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说文解字》来看:“啸,吹声也”。作者许慎认为啸是吹气之声,口腔、唇、舌通过气流的控制,可以作为乐器使用。
《辉县市志》记载:三国正始正年(公元244年)前后,著名文学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啸傲聚居于山阳(今河南新乡辉县市西南山阳村南一带),遨游于竹林之间,史称“竹林七贤”。文中所谓的“啸”,指的就是今天的口哨,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在中古士林尤为盛行,它与当时的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
金·元好问《竹林寺》:“石坛高树映寒藤,间有沙鸥静有僧。总爱此间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注释:竹林寺在辉县市西南30公里鲁庄村北,内有七贤祠。祀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寺西原有大片竹林,为竹林七贤当年寓居山阳的旧居遗址。南三公里有山阳城遗址。寺北今有山阳村。”诗作以及注释为我们现在研究竹林七贤以及嵇康故居做出了明示。处于魏晋易代之际的大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当时最杰出的口哨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口哨技艺的日臻成熟还得益于他老师的悉心辅导。这位老师就是当时中国的著名隐士、牧野大名人孙登。孙登是当时中国著名隐士,名气远在诸葛亮之上。
《辉县市志》载:孙登(约公元205~263年),字公和,号苏门生,魏晋之际汲郡共人,无家居,隐居于苏门山石窟中,好读《易》抚琴,尤擅长啸,其声悠扬悦耳,如鸾凤和鸣。阮籍向孙登学习啸乐有一个具体的处所,即后人所谓的“啸台”。王维《偶然作六首》其三:“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啸台”在苏门山。苏门山,一名苏岭,本名柏门山,又作百门山,是太行山的一个支脉。“啸台”即孙登隐居长啸之所,其具体位置在河南省新乡市百泉风景区苏门山顶,是后人为纪念魏晋时期的著名隐士孙登而建,是当今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口哨纪念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啸旨》是我国唯一的一部记载啸乐技法的专著,作者是唐人孙广。《啸旨》中孙广总结出十二种啸法:[外激]以舌约其上齿之里,大开两唇而激其气,令其出,谓之外激也。
[内激]用舌以前法,闭两唇,于一角小启如麦芒,通其气,令声在内,谓之内激也。
[含]用舌如上法,两唇但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气,令声含而不散矣。
[藏]用舌如上法,正其颊辅,端其唇吻,无所动用,而有潜发于内也。
[散]以舌约其上齿之内,宽如两椒,大开两唇而激其气,必散之为散也。
[越]用舌如上法,每一声以舌约其上腭,令断气绝用口,如言失字,谓之越也。
[大沉]用舌如外激法,用气令自高而低,大张其喉,令口中含之。大物含气,煌煌而雄者,谓之大沉也。
[小沉] 用舌如上法,小遏其气令扬,大小沉属阴,《命鬼》《吟龙》多用之。
[匹] 用舌如上法,如言匹字,高低随其宜。
[叱] 用舌如上法,如言叱字,高低随其宜。
[五太]者,五色也。宫商徵羽角所为之五太,八九五少为应,故为之大,以配仁义礼智信。此有看之本,谓声音皆不逃五太,但以宫商发应,君使次序,理则声理,乱则声乱。
[五少]者,五太之应。五台自有阴阳,然推本而言,五太为阳,五少为阴。用声之至,祥而后发。……啸乐不借助任何工具,是一种极为自由的音乐艺术。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追求。自然之美是不加雕饰的,绝非人工造作所能代替。自然是最高的美学境界,它发于天性,自然而然,它也是人们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清·张汉《啸余图谱》卷一:灵均之为声也,以骚;子云之为声也,以赋;少陵之为声也,以诗。骚耶、赋耶、诗耶,皆有天焉处乎其中,而终不如苏门一啸,山鸣谷应,与天为尤近。故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盖深知夫声不自声,而以天为声也。张氏的意思是说:屈原的骚、杨雄的赋和杜甫的诗,不能说不美,但皆不如苏门一啸,因为它更近于天然的境界,啸是天然之音、天籁之音。中古文人的啸达到了“以天为声”的音乐胜境。
中国古代有三种啸经常见于文献记载:
一、长啸:指蹙口长声发啸,其声音宏放,有石破天惊的气势。主要功能在于渲泄激荡的情思。如岳飞的《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长啸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响马哨”,即“指哨,”是可以吹出旋律的。
二、吟啸:又称啸咏,指且吟且啸,即在发啸之时,间以吟诗,以增加声韵的清雅和意境的美丽。名流、逸士们经常借以显示自我的风流和潇洒。啸咏是啸乐与诗歌艺术的融合,尽管我们无缘赏听它的声音,但它的美丽、幽雅是可以想见的。
三、啸歌:又称歌啸,即以口哨模拟歌的曲调,即啸乐。明代学者程明善认为“歌之源出于啸”,即:先有啸乐,后有声乐,因称歌为“啸余”。啸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哨音乐。啸乐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最直接体现,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和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文中啸已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一种习见的文学意象,因此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啸乐是一种可以和自己心灵对话的艺术,作为一颗深埋在华夏古国雄厚而坚实的文化沃壤下的璀璨明珠,作为一种被芸芸众生所遗忘的音乐艺术,作为与我们富于审美情味的往修先贤朝夕与共、唇齿相依、实实在在的伴侣,响彻于历史的长空。作为现代人,我们为有如此古老的文化而骄傲。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使这朵古老而又新鲜的花朵在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盛开不衰。
2009年6月12日,《啸乐(口哨音乐)》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