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45年沧桑巨变 有一种精神叫永恒

2014/5/15 17:33:03 点击数: 【字体:

45年沧桑巨变 有一种精神叫永恒

1965年出版的《回忆焦裕禄》

45年沧桑巨变 有一种精神叫永恒

焦裕禄手迹(图一)

45年沧桑巨变 有一种精神叫永恒

风靡全国的“焦裕禄”,却是偷拍的

    ★核心提示★

   
明天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逝世45周年。岁月荏苒,斗转星移,然而,焦裕禄的名字却穿越时空的隧道成为一种精神和旗帜的象征,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日前,本报记者随省档案局的同志来到兰考县。在县档案局,在焦裕禄烈士陵园,在广袤的乡村,透过珍贵的资料和一幅幅发黄的照片,记者在纪念中缅怀焦裕禄,在缅怀中感受焦裕禄精神的实质,感受这片土地沧桑巨变的足迹。

    历史的陈酿

   
这是一份有焦裕禄亲笔签名的(1963年3月)兰考县委常委会议纪要的批文手迹(图一),内容是批转某“生产队制定生产规划情况的报告”。端庄清晰的字体透出焦裕禄生前务实认真的工作作风。

    45年前,在兰考县风沙、盐碱、内涝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兰考县工作。他真情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是治理“三害”的大事,还是访贫问苦和老百姓柴米油盐的“小事”,他都挂在心上。从1962年冬到1964年3月离开兰考到开封医院治病,虽然他仅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但他为兰考人民办的好事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

    在焦裕禄纪念馆里,焦书记当年亲手竖立的“五面红旗”——“双杨树的道路”、“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坝子的风格”,已成为历史的经典。这“五面红旗”不仅是焦裕禄在兰考县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见证,更浸透着他与兰考人民的鱼水真情。

    “双杨树的道路”,其含义是双杨树人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三害”,共渡难关;仅有27户的韩村人当年穷得出名,靠割草、晒干草换取生活粮和耕牛,焦裕禄喻之为“南泥湾精神”;秦寨的5000亩土地曾是全县有名的盐碱地,当年全村老幼为改变土质,像蚕食一样,硬是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把全村的盐碱地翻了个遍;赵垛楼村曾7年绝收,但穷则思变,1963年他们苦干了一年,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向国家缴了5000公斤公粮……回顾这段历史,能使你沉淀的记忆骤然再现,更深刻地理解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这幅叉着腰、侧着脸、笑眯了眼的照片(图二)使焦裕禄风靡全国。人们对这位英雄人物的认知从遥远的想像回到了近在咫尺的亲近。然而,这张照片却是偷拍的。据时任宣传部新闻干事、现年76岁的刘俊生介绍,焦裕禄平时不喜欢照相,总是让刘俊生把镜头对准群众。1963年9月的一天,焦裕禄骑着自行车来到胡集大队朱庄村视察泡桐试验田,当年春天,他领着一班人以每亩地20株的间距在这里植下了一片泡桐林。现在,看着一排排小泡桐树冠上覆盖的绿油油的叶子,焦裕禄高兴得有些忘形:“我们春天栽下的树苗现在都活了,10年后这里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扎下自行车走进泡桐林,叉着腰、侧着脸,兴奋地查看着那些生机盎然的小桐树,喜气洋洋的焦裕禄就在这样的一个瞬间被刘俊生的镜头偷偷地定格了。

    岁月可以抹平许多记忆,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和崇敬从未因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减褪。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无不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09-05-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