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河南人的“甜蜜”事业

2013/8/29 17:37:15 点击数: 【字体:

河南人的“甜蜜”事业

    蜂蜜是由蜜蜂采集植物蜜腺分泌的汁液经充分酿造而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河南是全国蜂蜜第一大省,从业人员占全国首位。知名蜜源占全国近40%,其中槐花蜜产量最大,也是蜂蜜中色泽、口感最好的蜂蜜。

    “对于我国来说,槐花蜜是普通的蜂蜜品种,但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槐花蜜都产自河南,其级别很高,售价也最贵。”河南蜜乐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昕表示。

    健康产业

    蜂产品包含很多种类,但其中产量较大能形成商品量的目前只有四大类,即市场上常见的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

    蜂蜜的药用食疗功能很早被人类所重视,我国汉代问世的《神农本草经》中,把蜂蜜列为上品。食用蜂蜜带来的好处虽然人尽皆知,但真正关注蜂蜜行业的人却不多。

    河南是全国蜂蜜最大产区,每年的4、5月份,是槐花盛开的季节,也是采蜜的最佳时机,记者来到位于荥阳市的郑荥蜂业有限公司。一进到厂区,该厂负责人王海柱就指着半空中的一大群蜜蜂说:“这是闹着要分家,蜂箱里太挤了。”

    养蜂出身的王海柱对目前行业内的乱象也毫不避讳。

    几年前,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两个蜂农,几十个蜂箱就可以沿街叫卖。近几年随着蜂蜜产业规模的扩大,假蜂蜜,蜂蜜制品都披着天然蜂蜜的外衣混入各大超市、商场。

    记者在走访了丹尼斯、新合作联购超市,发现同一种花蜜,不同的品牌颜色都不一样,价钱更是差的离谱,以500克装的槐花蜜为例,便宜的十几块钱,贵的卖到三十多块。

    对此,王海柱表示:“槐花蜜从采蜜到成品,一斤成本都合到20元,低于这个价的一定掺假了,或者根本就不是蜂蜜。”

    2011年,河南某蜂蜜生产企业高层微博爆出:“蜂蜜市场八成是假蜜”的信息,称“全国蜂蜜产量只有18万吨,每年出口8.2万吨,海关从来没有进口蜂蜜记录,可全国年销售蜂蜜50万吨,其中有40万吨是白糖加工而成。”

    此消息一出,很多蜂蜜生产企业纷纷提价避嫌,数据虽不具有权威性,但也是当时蜂蜜行业的真实写照。

    “像我们一样,不少成熟的企业都以出口为主,因为在国内很多假蜂蜜把市场做坏了。”何昕说。

    出口到国外的蜂蜜,经过包装又买到了国内,身价倍增,记者在走访的几家超市中发现进口蜂蜜价钱要远远高于国内的蜂蜜。

    “长期以来,我省蜂农以养蜂作为副业,分散经营,停留在原料的出口和供应上,以原料方式卖出,然后在外国加工后又被高价卖回,钱都让外国人赚了。”何昕表示。

    候鸟经济

    每年3月到9月,各种蜜源植物不断,槐花、野酸枣、荆花、连翘、苹果花、紫云英、槐树、油菜、芝麻等,为河南养蜂业提供了充足的自然条件,蜂农们追着各种蜜源植物的开花顺序,往返于不同的养殖基地之间。

    何昕说自己也是赶花的人,每年在王屋山待的时间,总要超过三四个月,“像王屋山这样没有一点点污染,花源又很丰富的蜜源地,现在太少见了。”

    “好环境才能孕出好蜂蜜,但是都还得看老天爷的眼色,跟种庄稼一样,天气好了就有个好收成,万一遇上花期下连阴雨,那就算是绝收了,一年收成不好就能赔掉三年赚的钱。”王海柱说。

    “经常会出现一片花,很多家采蜜的,这样蜜蜂自己吃都不够,更谈不上收多少蜂蜜了,因为争‘地盘’也经常会起矛盾。”王海柱告诉记者。

    蜜源植物的花期就是蜂农的作息时间表,一般一年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外奔波。很多蜜源地没有电、没有水,蜂农的生活就像吉普赛人,居无定所,条件非常艰苦。

    而作为地方政府,大都喜欢短期的经济效益,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长期生态效益重视不够,没有支持蜂蜜产业发展的政策。

    “政府宁愿拿钱去对一家养猪场扶持也不会对养蜂人进行补贴,因为补贴养猪场是实实在在的,上级来检查也是看得见的效益。”郑荥蜂业一位养蜂人对记者说。

    何昕认为,政府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大力发展和扶持养蜂业,积极引导养蜂专业户联合起来,走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养蜂业体系,带动养蜂业发展从传统养蜂业向现代养蜂业的转变。

    记者手记

    改变消费习惯,让甜蜜事业后继有人

    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养蜂业可以为农作物、瓜果、蔬菜提供自然授粉,被誉为“空中农业”。爱因斯坦曾预言:假如蜜蜂消失,人类将只有四年光阴。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家的预言也是要我们人类自身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但是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发现,目前蜂农老龄化严重,有数据显示,目前蜂农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很多年龄大的行动不便,年轻人从事养蜂的很少,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不少蜂农也表示,养蜂也是一门手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因为流动放蜂辛苦不说,还没有去外地打工挣得多,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经济效益不景气,靠天吃饭,政府对此也没有补贴,让很多人放弃了养蜂,现有养蜂人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链持续的重任,却处于越来越被漠视的境地,蜜蜂的减少直接影响的将是地方的生态。

    当然政府的补贴只是一方面,国人的消费习惯更制约着整个养蜂业的发展,一组数据显示:作为世界长寿第一大国的日本,每年消费4万吨蜂蜜,90%来自中国。而中国人均年消费蜂蜜还不到100克,德国年人均消费量是6公斤。

    中国是全世界最好的蜜源地,也是最大出口国,欧美日韩的好蜂蜜大部分都来自中国,好东西都让外国人吃了,钱也都让外国人挣了。

    只有引导国人的消费习惯,让人们知道蜂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才能拉动国内市场的需求,有了需求才能给蜂农带来利益,才能真正解决养蜂业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才会让更多的人投入这份甜蜜事业。

    就像80年代初时很少人喝牛奶一样,经过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式的普及,牛奶成为了老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蜂蜜应该会普及得更快。(姬万里 文/图)(原标题:河南人的“甜蜜”事业)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经济视点报(2013-05-0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卢氏黑木耳:盛名之后的尴尬现实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