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求实”——求真务实,是焦裕禄为人、为官、做事风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把焦裕禄的求实作风概括为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准确而生动地揭示出焦裕禄求实作风的本质特征。焦裕禄的求实作风最本质的体现是亲民爱民,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高度一致。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学习发扬焦裕禄的求实作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科学回答了“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一基本问题,为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求实作风正是对于焦裕禄精神的诠释,也是焦裕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真谛。
焦裕禄精神闪耀求实作风的光芒
“焦裕禄书记离开我们50年了!在兰考的日日夜夜里,他不是待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而是一个村一个村走访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寻找问题根源,用求实的态度看问题、解决问题,这让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的学员真正体会到焦裕禄精神的伟大。”5月8日,在“焦桐”树下,从父辈手中接过重任,日夜看护着这棵参天大树的兰考县城关乡村民魏善民,一边清扫着泡桐树周边的树叶和垃圾,一边和到此参观学习的人员交谈。言谈中,这位老人口中叙述着的焦裕禄事迹和焦裕禄身上发出的闪光点,更多地体现着焦裕禄尊重客观规律的求真作风,闪耀着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务实光芒。
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是焦裕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历久弥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考干群深知求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焦裕禄为人、为官、做事风格的真实写照,是他留给兰考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求真务实,焦裕禄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榜样。到兰考上任的第二天,他就到群众的草屋里、饲养棚里、田边地头,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这句话还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他整日扑下身子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摸“三害”底细,找治理良方。正是凭借这股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让兰考人民找到了“贴膏药”、“扎针”、种植泡桐等治理水、沙、碱“三害”的良策,从此走上根本改变兰考和兰考人民命运的新路。
在兰考的470多个日日夜夜里,焦裕禄待在县委大院办公室的日子屈指可数,他的双脚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兰考大地上。用他当时的话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的,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自己不变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情操。
470多个日日夜夜里,求实作风一直伴随着他,激励着他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教育着他身后一代代的党员干部。
求实故事说不完 求实作风永发扬
1963年7月,焦裕禄带领风沙勘察队在兰考县东坝头张庄村勘察时,一个技术员无意中说:“这附近村上有座坟,不知道是用什么办法封固的,几年来一直没有让风沙挪过地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焦裕禄立即接话说:“走,咱们去看看。”一行人来到这个村,找到了那座坟墓,发现这座坟墓不是用沙土堆成的,而是用胶泥固封着。焦裕禄就问用胶泥固封坟墓的村民魏铎彬,为什么要用胶泥堆起来?听着书记的问话,魏铎彬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俺娘的坟,原先俺用沙土堆,不到半个月就刮平了。俺怕风把坟搬走,就把沙底下的胶泥翻到上面,盖了一尺多厚。经过几场大风,坟没有动过。”焦裕禄好奇地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魏铎彬告诉他,是受水文队用淤泥做标记启发的。听到这里,又得知兰考的沙底下都是这样的胶泥后,焦裕禄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他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给了我们太大的启发!”他对随行的队员说:“一个人一早上封一个坟,我们用人民公社的力量,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几万人,干一年、两年、三年,大人小孩齐上阵,大筐小筐往上端,担的担、挑的挑、抬的抬,凡是有淤土的地方,都采用淤泥盖沙的办法把沙丘封住,再栽上树、种上草,骇人听闻的沙丘岂不就变成了良田?”
在群众中找到治沙的经验,焦裕禄立马去实践。他决定采取先搞试点、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方法。焦裕禄率领干部群众首先在张君墓公社赵垛楼大队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封闭沙丘试验。他带领群众用两天的时间封闭了一个30亩大的沙丘,经过七级大风考验,沙丘没有滚动,旁边的麦苗也没有被打死。看到小面积试验取得成功,他又决定在该县爪营公社张庄大队搞大面积试验,发动群众大干一个多月,把总面积1000多亩的17个沙丘,全部盖上了一层半尺厚的淤土,经过多次大风的考验,效果良好。于是,全县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治沙高潮。
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全县危害最大的一些沙丘全用淤土封闭了,并且在上面种了各种树木。看着一处处不再移动的沙丘,焦裕禄兴奋不已,在一处大沙丘旁,他指着被固封的沙丘说道:“沙丘危害数百年,现在我们给它‘贴上膏药’(盖上淤土)、‘扎上针’(栽上树),从治病来说,还只是个救急的办法,但是见效快!”固封治沙的成功,让焦裕禄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了三条治沙经验: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根治风沙的危害。
50多年过去了,昔日漫天飞舞的黄沙不见了踪影,当年随处可见的沙丘找不到了痕迹,映在人们眼前的是处处林茂粮丰的场景。在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魏铎彬为母亲固封胶泥的坟墓处,如今只有一座焦林纪念馆和一片郁郁葱葱的槐树林,还在述说着当年风沙弥漫的景况和人们艰难治沙的场景,成为焦裕禄干部学院一处现场教学点。当年的张庄村,现在是林田阡陌,绿草如茵。像针一样牢牢扎在地上的一处槐树林内,一座焦裕禄半身塑像,巍然挺立,为兰考除“三害”而耗尽心血的好书记满面笑容凝视着这里的一切,似是为当年心愿得偿而欣慰,不远处一座坟茔讲述着焦裕禄在群众中寻求到治沙办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