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美食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烙馍的由来

2014/12/10 11:12:04 点击数: 【字体:


    烙馍,是武陟人的快餐,特别是武陟农民的快餐,下工回家已到晌午或者过晌,女的和面、擀馍,男的搬柴火、支鏊、烧鏊。用不了20分钟,一大摞烙馍已成。在武陟县城的闹区、车站、路口,烙馍摊众多,谁想吃烙馍,几分钟即成。

  烙馍,不只是武陟人喜欢吃的快餐,还是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的常用礼品。妇女生孩子时,娘家要给月子里的女人送去几十张烙馍,以保证加强产妇营养;婆家也要给小孩的外婆回赠油烙馍和大葱,说这样便会使小孩长得聪明;婴儿种牛痘时,孩子的外婆要给外孙送去掺了芝麻盐的焦烙馍,说是外孙吃了焦烙馍,牛痘会顺利脱痂,孩子会平安无事。

  武陟人吃烙馍十分老练,拿起一张烙馍左手一托,右手夹菜往馍上一摊,随手一卷即可吃之。

  武陟烙馍种类甚多,有死面未发的烙馍、有发面烙馍、有油烙馍、有菜烙馍、有稀汁面烙馍、有芝麻盐焦烙馍等。人们不禁会问:“烙馍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西汉末年,武陟那时称怀县,刘秀把怀县城定为战时首都,称为怀都。他在怀都扎下大本营,在怀宫中发号施令,派遣大军围攻洛阳。时值酷暑,赤日炎炎,如蒸似烤,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前方战事紧急,后勤供应极为困难。天热火燎,饭馊馍霉,前线将士难以下咽,勉强吞下肚去,免不了腹痛肠鸣,闹肚拉稀,躺倒一大片,战斗力急剧下降。刘秀急得两眼冒火,满嘴起泡。祭遵见状,为主分忧,向董永夫妇告急求援。

  正晌午的太阳格外毒,祭遵浑身上下直往下流汗。年已50多岁的董永听了祭遵的告急,急得在地上转圈,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董永的妻子张七姐指着放在案板上擀好的大面叶说:“咱先下面叶吃饭吧,要不然这么毒的日头,不下锅煮也给烙熟了。”这句话使董永一下子豁然开朗,顿时有了主张。他让妻子在石板下面烧火,上面烙面叶,烙熟后一吃,香甜可口,别具风味。董永嫌石板烙馍缓慢,就又改在铁板上烙,时间大大缩短。擀好一个大面叶,不用刀切,放在铁板上,下面烧火,面叶两面一翻,即刻便熟。董永对祭遵说:“此种烙馍比蒸馍、烧饼都简单快捷,烙馍卷上大葱、大蒜,可防拉稀冒肚,卷上荆芥、黄瓜,可防止上火中暑。一顿吃不完,便于存放,不会霉变。”祭遵听了拍手叫好。

  在祭遵的组织下,年已50多岁的张七姐老当益壮,带领怀县妇女踊跃上前,日夜赶做烙馍,大批烙馍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前方将士吃了烙馍,疾病顿消,身强体壮,斗志昂扬,连打胜仗,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刘秀大赞烙馍之功,封其为“怀都烙馍”,并定为御膳。隔三差五,他都要吃两张“怀都烙馍”。从此,烙馍很快传于武陟民间,武陟百姓都做起了烙馍,一直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焦作日报(2010-11-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