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揽锅菜?它有何历史渊源?从家家户户的菜碗走向市场,到现在揽锅菜卖店遍地开花,杨根宪起着怎样的作用?揽锅菜的未来又在哪里?
杨根宪的鲁山揽锅菜如今已是赫赫有名,店外停了不少外地牌照的汽车。
与揽锅菜结缘
杨根宪父母去世得早,他跟着奶奶长大,因家里穷,书只念到小学三年级。记者采访他时,凡是让他看的文字材料,他均由内弟代劳。
杨根宪十三四岁即跟着师傅外出学厨师。厨师不是看会的,更不是从书本里学会的。一个烹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面对诸如中国八大菜系的分类等问题时,当即就能对答如流,但你让他做一道菜,结果就很难说了。杨根宪跟着师傅走南闯北,那时候饭店很少,谁家红白喜事待客做水席,厨师夹着一把刀就过去了。杨根宪做帮厨,择菜、剥葱,继而掌刀切菜、切肉。他对做饭有悟性,也很认真,这也体现在他对别人的要求上。7月8日上午,一个学徒在切肉片,杨根宪对他的刀法与速度有些不满意,亲自示范给他看,并低声斥责。
既然做的是厨师,走南闯北,也会尝到一些味道。市场开放后,杨根宪觉得还不如自己开一个店。1983年,饭店开业,位置在他现在的鲁山揽锅菜杨根宪老店西10米处。那是他自家的房子,二三十平方米,夫妻店,很小很累很充实。每天早上,他要去赶集买菜,上午8点站到灶台前,一直站到晚上11点。客人走了,他还要洗洗涮涮。
“那时候,一个工人一个月35块钱我都不敢用。”7月8日,杨根宪在店里告诉记者。
杨根宪的店里,炒菜、蒸碗、炝锅面,颇能引来回头客。客人中,来来往往有很多卡车司机。在司机的交谈与描述中,他第一次知道了焖面,但他从来没有见过焖面。通过司机的描述,他揣摩着做焖面,很快,这个“舶来品”竟然成了他的拳头产品。
“我做啥,啥叫好,这东西在我手里就像玩哩!”这话说得很满,但记者从杨根宪的表情中又看不到骄傲的样子,他其实说得很认真。不过,他也有带谦虚意味的话:“我做的焖面、蒸碗,我不敢说第一,但我敢说第二。第一还在大酒店里头。”
杨根宪的饭店开到1985年,契机来了,来得很偶然。
一天忙完后,杨根宪给自己做了一碗烩菜。烩菜家家都会做,太家常了,他也没想过把它引进饭店的“大雅之堂”。巧的是,一个客人凑过来,尝了一口,非要求给他做一碗。
杨根宪还算脑子比较灵活。第二天早上赶集,他就开始购买做烩菜的食材,当天就推出这道菜。客人一吃,反响很好。这个星星之火不但燎原,而且把他以前的招牌——蒸碗、焖面统统驱逐了。一个月之后,这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就只卖烩菜这一种菜了。
也许,这是鲁山第一家专卖烩菜的饭店,也就是第一家揽锅菜。至少,从目前来说,很多人认同这一点。接下来,杨根宪要创新、发展这碗菜。
揽锅菜的由来
杨根宪很用心。农家做烩菜,拳菜有时有有时无。他岳母常去山里,会捎些拳菜回来,他加进烩菜里,一吃挺好,就把拳菜当做必不可少的配菜。
上世纪80年代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有的原料比较匮乏,譬如豆瓣酱。为找豆瓣酱,杨根宪到平顶山,去南阳。有一年春节,市供销社的仓库里存放的豆瓣酱没人买,杨根宪得知后,如获至宝。1986年春节,他干脆去了四川,直接买当地的特产豆瓣酱。如今,他用的豆瓣酱,均来自四川郫县,是经过认证的绿色食品。
在揽锅菜主菜的竞争中,他还淘汰了萝卜。杨根宪说,萝卜夺味,口感不好,与其他菜也不搭配。另外,在鲁山一带的方言中,萝卜不吉利。
杨根宪对粉条也精益求精。他用的粉条产自鲁山县辛集乡。粉条即是红薯粉加工而成,红薯的质地之于粉条的品质,仿佛四两拨千斤。一般来说,丘陵地带的红薯品质较好,辛集正处于这样的地带。
“辛集的红薯口感好,粉质好,深加工后的粉条品质也好。”杨根宪说。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山览胜》一书,特地给鲁山的“纯红薯粉粉条”开辟了目录。文中说:“鲁山以辛集乡八里坡荆圪村为主要生产基地。”
但是,如今选粉条也有很多诀窍。现在工人成本高,煤也贵,有的客户要求做粉条的,钱给你个定数,你给我下多少斤粉条。杨根宪不欣赏这样的方式。他说,好粉条,他看看摸摸就知道。至于凭的什么感觉,这又是他不能说的秘密。
刚开始,杨根宪的烩菜不像现在每人一碗。最开始,大海碗两个人吃。后来,用盆,三人吃。杨根宪说,除了叫烩菜,也叫过炖菜、熬菜,但揽锅菜这个名字,并不是他起的。
那么,是谁起了揽锅菜这个名字呢?
杨根宪告诉记者,名头响了以后,吃的人很多,鲁山县城有几个老干部来几次都没有吃上。他只记得其中一个老干部说,这菜就叫揽锅菜吧。但具体是哪位说的,他真的记不清楚了。杨根宪在这一点上很坦诚、很认真,揽锅菜这个名字的确不是他起的,但鲁山揽锅菜的名号的确是从他这儿不胫而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