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美食 >> 浏览相关信息

有个村子叫麻花

2013/8/23 17:16:28 点击数: 【字体:


  张瑞存:“放在桌上能点灯,我给你表演一下,这可以当作蜡烛使用,说明材料好,质量高。”

  这种能被点燃的麻花出自河南省民权县的一个小村庄。据说26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品尝了这里的麻花,从此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就被叫做了麻花庄,这里的麻花也有了贡麻花的美誉。如今,在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做麻花。

  记者:“你好,正在做麻花吧?”

  村民:“是的。”

  记者:“谁是主人?”

  村民:“我叫张行。”

  记者:“这是你家的?”

  村民:“是的。”

  记者:“麻花做了多长时间了?”

  村民:“做了十几年了。”

  村民张行的母亲:“我从一嫁到张家就开始做麻花,我今年60多岁了。”

  记者:“你多大了?”

  村民张行的儿子:“我9岁半。”

  记者:“你从小就会做麻花吗?”

  村民张行的儿子:“是的。”

  记者:“你弟弟会做吗?”

  村民张行的儿子:“会”

  记者:“让你弟弟给我们做做看看。”

  在麻花庄提到麻花,就要说到一户人家。从乾隆皇帝吃他家的麻花到今天,风风雨雨两百多年,这户人家始终将麻花作为主业没有失传,也是他们才有麻花庄的现在。

  张培仁:“我是第八代,我父亲是第七代,我儿子是第九代。”

  作为贡麻花的传人,过去张培仁一家加工麻花,传承的都是祖祖辈辈的规矩,传男不传女,加工时不得有外人在场。但是随着市场对麻花需求量的增加,张培仁只得在庄里请人来加工。

  张培仁:“最多的时候,由于房子的限制,分几个地方加工,最多时有四五十个工人。”

  麻花增加了产量,张培仁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祖传的手艺慢慢地被村里的人学走了。村里加工麻花的人家也越来越多。

  村民:“2005年春节,销售了6000件,炸了两三个月。”

  村民:“一年可以卖个五六万元钱。”

  记者:“你这两天在炸麻花没有?”

  村民 杨四景:“昨天炸了, 今天没炸,今天到商场送货去了。”

  在杨四景家,除了每年自家地里收获的一千多公斤麦子都用来炸了麻花,每年他们还要再购买两千多公斤面粉 。像杨四景这样,在麻花庄有二十户人家。但是这么多麻花,村民的销售范围却十分有限。

  记者:“这是你们今天早上刚炸的麻花吗?”

  村民:“对。”

  记者:“这麻花主要是卖到哪儿?”

  村民:“在附近卖,往农村,在我们村周围。”

  张瑞存:“原来我们商丘都卖不进去,只是在民权县城和农村的小商小贩、小代销点。农村都有小代销点,都是卖到那儿。再一个也没包装,一个箱子,把麻花捆成一捆。”

  大部分麻花都在麻花庄周边的农村市场销售,农户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

  张瑞存:“当时这个代销点我正送着,他来送了,你送到我这个点,我就为这个地盘争,经常发生纠纷。纠纷最大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那就两家打架。”

  有规模没市场,有竞争没秩序,麻花庄的人也像拧上了劲的麻花。2001年,麻花庄所在的民权县和王桥乡想着将所有的麻花加工户联合起来,走分散加工,集中销售的路子。按照计划,村里的所有加工户将组成一个集团,有本事的在外跑销路,会手艺的在家炸麻花,让麻花带领麻花庄的人共同致富。但是麻花庄的人对这种联合从一开始就不感兴趣。

  张培仁:“规模一扩大,我这边需要的人就多了,我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就不行。”

  村主任:“你有本事你自己跑的销路,联系的客户。你就做。我在外面联系不到客户就不做,我慢慢再跑。我跑到了销路我自己做,集中起来也不行。”

  村民:“集中起来后跑销路,都是到外面去,代价高 。”

  要把自己千辛万苦跑来的定单交给别人做,这在许多人的眼中是一件不划算的事。尽管是联合了,麻花庄里的加工户还是在各自为战,麻花联合体名存实亡。2002年,张瑞存想到了一个办法,由他提供原料,让加工户给他来炸麻花。

  村民:“当时面,油都是他的。我们给他加工。”

  张瑞存:“第一批订单在开封。成车的销。要1000箱,加工了不得1100多箱。村民们欢欣鼓舞,说这样一来。要不了多久,村里就能够盖楼房,铺柏油马路,坐小汽车了。”

  拿着别人的原料在自己家里赚加工费,也不用再为销路东奔西跑,这在不少村民眼中是笔不错的生意。可是没过半年时间,张瑞存就没有再给村民们订单了。村民们为此议论纷纷。

  村民:“销路不好吧,价格贵。”

  村民:“他自己想自己干。赚钱多些。”

  提起当时为什么不再组织村民为自己加工麻花,张瑞存是有苦难言。

  张瑞存:“一些农民把我发给他的面,油换了,因为你不可能始终监督他,而且添油的时候是不断加,他就加差油。结果在郑州的货被退了回来,那一次损失了八千多元钱,”

  历经了这次变故,张瑞存决定自己建立一个麻花加工厂。

  张瑞存:“正儿八经的组织起来,分散不行,人员素质差。”

  现在,张瑞存的麻花厂是麻花庄里规模最大的,村里的一些村民成了他厂里的工人。 张瑞存希望把自己的麻花厂建成当地的龙头老大,将来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企业来整和麻花庄的麻花。

  2005年4月26日,张瑞存带着他的麻花去了一趟深圳。

  张瑞存:“深圳航空公司招标航空食品,有四百多家企业,我们也没抱希望,结果我们中标了。一共有十几家企业中标。”

  按照合同,麻花庄将每天为深圳航空公司提供三万包小麻花,这是麻花庄260多年来做的最大的一笔生意。

     张瑞存:“村里边95%的人没有坐过飞机,现在我们的麻花上天了。”(记者:陈翔 刘国强)(原标题:有个村子叫麻花)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央视网(2005-06-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