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存:“放在桌上能点灯,我给你表演一下,这可以当作蜡烛使用,说明材料好,质量高。”
这种能被点燃的麻花出自河南省民权县的一个小村庄。据说26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品尝了这里的麻花,从此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就被叫做了麻花庄,这里的麻花也有了贡麻花的美誉。如今,在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做麻花。
记者:“你好,正在做麻花吧?”
村民:“是的。”
记者:“谁是主人?”
村民:“我叫张行。”
记者:“这是你家的?”
村民:“是的。”
记者:“麻花做了多长时间了?”
村民:“做了十几年了。”
村民张行的母亲:“我从一嫁到张家就开始做麻花,我今年60多岁了。”
记者:“你多大了?”
村民张行的儿子:“我9岁半。”
记者:“你从小就会做麻花吗?”
村民张行的儿子:“是的。”
记者:“你弟弟会做吗?”
村民张行的儿子:“会”
记者:“让你弟弟给我们做做看看。”
在麻花庄提到麻花,就要说到一户人家。从乾隆皇帝吃他家的麻花到今天,风风雨雨两百多年,这户人家始终将麻花作为主业没有失传,也是他们才有麻花庄的现在。
张培仁:“我是第八代,我父亲是第七代,我儿子是第九代。”
作为贡麻花的传人,过去张培仁一家加工麻花,传承的都是祖祖辈辈的规矩,传男不传女,加工时不得有外人在场。但是随着市场对麻花需求量的增加,张培仁只得在庄里请人来加工。
张培仁:“最多的时候,由于房子的限制,分几个地方加工,最多时有四五十个工人。”
麻花增加了产量,张培仁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祖传的手艺慢慢地被村里的人学走了。村里加工麻花的人家也越来越多。
村民:“2005年春节,销售了6000件,炸了两三个月。”
村民:“一年可以卖个五六万元钱。”
记者:“你这两天在炸麻花没有?”
村民 杨四景:“昨天炸了, 今天没炸,今天到商场送货去了。”
在杨四景家,除了每年自家地里收获的一千多公斤麦子都用来炸了麻花,每年他们还要再购买两千多公斤面粉 。像杨四景这样,在麻花庄有二十户人家。但是这么多麻花,村民的销售范围却十分有限。
记者:“这是你们今天早上刚炸的麻花吗?”
村民:“对。”
记者:“这麻花主要是卖到哪儿?”
村民:“在附近卖,往农村,在我们村周围。”
张瑞存:“原来我们商丘都卖不进去,只是在民权县城和农村的小商小贩、小代销点。农村都有小代销点,都是卖到那儿。再一个也没包装,一个箱子,把麻花捆成一捆。”
大部分麻花都在麻花庄周边的农村市场销售,农户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
张瑞存:“当时这个代销点我正送着,他来送了,你送到我这个点,我就为这个地盘争,经常发生纠纷。纠纷最大的时候是什么样子?那就两家打架。”
有规模没市场,有竞争没秩序,麻花庄的人也像拧上了劲的麻花。2001年,麻花庄所在的民权县和王桥乡想着将所有的麻花加工户联合起来,走分散加工,集中销售的路子。按照计划,村里的所有加工户将组成一个集团,有本事的在外跑销路,会手艺的在家炸麻花,让麻花带领麻花庄的人共同致富。但是麻花庄的人对这种联合从一开始就不感兴趣。
张培仁:“规模一扩大,我这边需要的人就多了,我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就不行。”
村主任:“你有本事你自己跑的销路,联系的客户。你就做。我在外面联系不到客户就不做,我慢慢再跑。我跑到了销路我自己做,集中起来也不行。”
村民:“集中起来后跑销路,都是到外面去,代价高 。”
要把自己千辛万苦跑来的定单交给别人做,这在许多人的眼中是一件不划算的事。尽管是联合了,麻花庄里的加工户还是在各自为战,麻花联合体名存实亡。2002年,张瑞存想到了一个办法,由他提供原料,让加工户给他来炸麻花。
村民:“当时面,油都是他的。我们给他加工。”
张瑞存:“第一批订单在开封。成车的销。要1000箱,加工了不得1100多箱。村民们欢欣鼓舞,说这样一来。要不了多久,村里就能够盖楼房,铺柏油马路,坐小汽车了。”
拿着别人的原料在自己家里赚加工费,也不用再为销路东奔西跑,这在不少村民眼中是笔不错的生意。可是没过半年时间,张瑞存就没有再给村民们订单了。村民们为此议论纷纷。
村民:“销路不好吧,价格贵。”
村民:“他自己想自己干。赚钱多些。”
提起当时为什么不再组织村民为自己加工麻花,张瑞存是有苦难言。
张瑞存:“一些农民把我发给他的面,油换了,因为你不可能始终监督他,而且添油的时候是不断加,他就加差油。结果在郑州的货被退了回来,那一次损失了八千多元钱,”
历经了这次变故,张瑞存决定自己建立一个麻花加工厂。
张瑞存:“正儿八经的组织起来,分散不行,人员素质差。”
现在,张瑞存的麻花厂是麻花庄里规模最大的,村里的一些村民成了他厂里的工人。 张瑞存希望把自己的麻花厂建成当地的龙头老大,将来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企业来整和麻花庄的麻花。
2005年4月26日,张瑞存带着他的麻花去了一趟深圳。
张瑞存:“深圳航空公司招标航空食品,有四百多家企业,我们也没抱希望,结果我们中标了。一共有十几家企业中标。”
按照合同,麻花庄将每天为深圳航空公司提供三万包小麻花,这是麻花庄260多年来做的最大的一笔生意。
张瑞存:“村里边95%的人没有坐过飞机,现在我们的麻花上天了。”(记者:陈翔 刘国强)(原标题:有个村子叫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