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一天中午,六七个朋友在单位附近的俏江南聚餐。不知是谁点的菜,冷菜当中居然有一道驴肉!我在这家餐馆也算吃过几回,从来没有人点过此菜,而且,上海有名的餐馆那么多,恐怕没几家拿得出驴肉的。
我觉得有点怪。
上海人固然不大吃驴肉,事实上想吃也很难办到,餐馆不进货是一个原因,即使小菜场的肉摊上有卖,谁也不敢贸然出手:如何烹饪却是一个大问题。再说,有的人,性格里有很大的冒险因子,上天入地,奋不顾身。但要他尝尝某样他未曾吃过的食品,扭扭捏捏像个娘们儿。
再看眼前这盆驴肉,完全是冻胶做法,肉质红润、细腻、筋道,比起羊羔来,那可紧密多了,味道也不错。我很怀疑这道驴肉只是真空包装的产物,简直无法想象店家会从哪里进几块驴肉,有那么好的心情把它做成菜。我看了一下,除了我动了几筷外,其余的人都在用眼睛向它“致敬”,其中包括那位点菜者。
如果在去年的十月之前碰到这道驴肉,我无疑会像那些“其余的人”一样,对它敬而远之:不是不敢吃,而是自己没吃过,又没见别人吃过,只能“闭嘴”。有句女人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名言“宁可穿坏,不可穿错”,庶几可以概括之。殊不知世界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这样被我们错过,就好比老股民,哪个没见过二十元的茅台股票?现在涨到了一百八十几块了,哪个手里还有这个股票呢!
去年国庆长假之后,去河南焦作云台山游玩。周边的大小食府和土特产商店,无不大肆吆喝“闹汤驴肉”。虽说驴肉没怎么吃过,但“可吃”这点共识还是有的,我们只是对“闹汤”两字有点费猜测,无论如何想不通驴肉怎么闹汤:是把驴肉放在沸汤里面煮,还是沸汤浇在驴肉上?
一行人,学位拿得都很低,但多少受过点唐诗宋词的启蒙,知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是极言红杏的众多和纷繁,生动地渲染了大好春光,所以连王国维也佩服,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莫非“闹汤驴肉”中的驴肉,也到了“众多和纷繁”的境界?于是叫那店小二:“来啊!”
很快,厨房间里切出一盘“闹汤驴肉”,一粒粒的,像盐渍过的牛肉那样清,又像高汤焖煮过的牛肉那样鲜。没有什么“汤”可闹的,更没有“红杏闹春”的意境,但你可以想象当初它在烹调过程中散发出令人陶醉的气息。
问店伙是问不出结果的,我带了“闹汤”的疑问离开焦作转去安阳。
告别安阳踏上归途,手里一样河南土特产也没带,心里着实有点不甘心,便匆匆往大超市“巡按”一过,胡乱拿了些标着“河南”产字样的包装食品,其中就有一袋“闹汤驴肉”,班师凯旋。
本来还以为又要被太太说几句“尽把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往家里带”,想不到这包“闹汤驴肉”极受她的推崇,还埋怨说,“怎么只带了一包!”
好东西啊!只可惜识货的人不多,要不怎么上海的超市、食品公司会没得卖?
之后,我做了点功课,补上了关于“闹汤”的一堂课。
所谓“闹汤”,说法不尽相同。
一是,取多年熬制的高汤加入驴蛋白、椒盐、香辛料、少许淀粉,朝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之后变成一碗香浓的汁料,食用时取薄片驴肉蘸之。
二是,将驴肉煮成淡驴肉,切成薄片,用荷叶包着,再用几种香料煮汤,调成糊状,浇在荷叶包的驴肉上。
三是,驴肉和闹汤由两部分组成,熟驴肉由生驴肉、盐、水、老汤和调味料制成,闹汤是由老汤、水、盐、芝麻酱、肌苷酸二钠、鸟苷酸钠、魔芋胶和芡粉适量制成。将加了作料的水煮沸,投入腌制的驴肉,煮沸后,再微火煮,直至肉熟,出锅,凉肉。
还有一种最为惊心动魄:据说原先的驴肉味道不佳,后来有个师傅想出了一个毒招让驴喝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境内)的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可这中药驴根本不肯喝。于是师傅把驴拉到一间门窗紧闭的屋子里,屋内炉火烧旺,中置石磨,以鞭驱之,连续三天三夜,令其拉磨不止。第四天,驴大汗淋漓,饥渴劳累,以致筋疲力尽,师傅这才用药汤喂之。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饮而尽,药味随汗腺进入肌理。第五天则以利刃屠宰之,入老汤锅中煮炖。
以现在的“闹汤驴肉”视之,尤其真空包装的,大概要以第三种做法最为普遍。堂吃以第二、三种最佳。而第四种最不靠谱。
相传康熙帝南巡怀庆,吃了怀庆府驴肉,连声叫好。于是,闹汤驴肉成为贡品,享誉大江南北。
当地有句俗话:“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最能说明“闹汤驴肉”的好吃。驴肉比牛肉纤维要细,没有猪肉肥腻和羊肉膻味,洵为美食,被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名至实归。
驴身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比如驴皮,做成阿胶极为滋补。我听说原先“炸响铃”是用驴皮做的,当然只配皇帝享用,后来民间用豆腐皮做,虽属实出无奈,算是慰情聊胜无吧。
不过,驴身上有两样器官是吃不得的,便是那肝和肺,最为无用,否则老百姓怎么会以“好心变成了驴肝肺”来形容自己的沮丧呢?(文/西坡)(原标题:闹汤驴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