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兆川宰相坟的主人蔺相如
2014/12/3 11:12:2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东周战国时期,有一个蔺姓人家从外地迁到了太行山腹地侯兆川(今辉县市盘上)避居战乱,这户人家就是后来成为赵国大名鼎鼎的卿士蔺相如的家。蔺相如去世后,他的子孙按照他的遗嘱,把他埋在了侯兆川的中央(今辉县市南平罗村东南)。因为他在朝官至卿士,人们俗称他的坟墓为“宰相坟”,并一直流传至今。
蔺相如,字仲仁,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先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后来官至赵国上卿。
他的事迹仅在司马迁著的《史记》中有所记载,由于时代久远,先秦古籍缺失,关于蔺相如的祖籍、故居,生卒年月、行踪归宿等史料记载简略,或语焉不详,2000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引得众多专家、学者苦苦探寻、莫衷一是。
根据有关资料,蔺相如的家乡、故里至少应有以下几处,即祖籍地古县,结婚成家之地在太行山南部的辉县,其出仕前的居处当在河北省邯郸市蔺家河村,其任赵国上卿时的官邸应为都城邯郸。其晚年正值赵国败亡,兵荒马乱,避兵于磁州杜村店(今磁县羌村附近)。
相传,蔺相如的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很晚才娶到妻子,40岁左右才有了相如。那时战乱纷起、民不聊生,家乡实在没法居住了,村里的老百姓们纷纷四处逃命。蔺相如15岁那年,他一家逃难来到了太行山腹地,也就是现在的辉县市侯兆川。
侯兆川四面群山环绕,中间为平原,方圆约二三十平方公里。蔺家在这里住下后,才有了安定的生活。蔺相如30多岁时,从这里走出去,到赵国去求仕做官。他生平最重要且广为流传的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3件事。
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了楚国人发现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想用15座城邑交换,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他看到秦王贪心和氏璧,根本不提15座城的事,知道再不拿回璧就完了。他用“要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的理由,与秦王巧妙周旋,实现了完璧归赵。回来后,赵王任用他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蔺相如看到秦王想侮辱赵王,非常生气,挺身而出,3次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古代的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挽回了尊严。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职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看到蔺相如的官职比他大,想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就故意请病假不上朝,避免与他发生冲突。后来廉颇幡然醒悟,上门负荆请罪。他知道廉颇已经想通了,就热情地迎上去扶廉颇起来,实现了将相和谐。
公元前271年,他带兵攻打齐国,兵至山东平邑(今沂蒙山区西南部)。1981年6月,在吉林省长白朝鲜自治县八道沟镇葫套村发现了他打仗使用的兵器“二十年蔺相如戈”,通长25.3厘米、援长15.8厘米、内长9.5厘米。公元前271年是蔺相如参与渑池会,迫秦王击缶而被拜为“上卿”之年。此戈的监造者“相帮,丞蔺相如”,制造者“帮左录尚智”,冶铸者“冶阳”。
秦庄襄王(甲寅)三年(公元前247年)五月初二子时,蔺相如去世,享寿69岁。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是因敬佩蔺相如而改名相如。
根据湖南省浏阳市发现的《蔺氏族谱》记载,蔺相如的妻子为孔氏,活了90岁,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癸未五月初五午时去世,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蔺相如夫人没有与相如合葬,也没有葬于蔺氏祖茔,或随儿子外迁。
蔺相如共有8个儿子,依次为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和冕。长子仪曾仕赵为大夫,次子范与三子嘉居住磁州(今邯郸磁县),四子景退居万邑(今江西万载县),五子从信的子孙迁居泾阳(今陕西),六子岱、七子封和八子冕守父墓。
关于蔺相如的墓地,在全国各地发现了十几处,各自都有依据和故事传说。哪里是真墓,哪里是假墓,哪里是衣冠冢,哪里是纪念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根据历代《辉县志》记载,蔺相如墓在辉县市侯兆川南平罗村,墓旁有古银杏树一棵。墓地在一片高台上,铺有长青条石,下为砖券墓室。墓室高、宽、长各约4米,墓室底铺有沙、木炭各1米厚,券顶有被盗洞穴。墓内有墓志一盒,盖上书“赵故蔺公之墓”,铭文在出土后磨损,字迹难辩。1950年,当地曾进行挖掘,挖出墓志碑两个,现下落不明。
蔺相如寨位于辉县南沙水村南3000米处的山头上,四周有围墙,墙上设有望孔、射箭孔。据传是蔺相如年轻时为避乱世,精心读书,钻研治国方略和攻防要术的地方。后来蔺相如病故后,他的子孙遵其遗嘱,护送灵柩到山寨埋藏,半路上因河水暴涨,阻挡去路,只好在距此寨16公里的南平罗村就地安葬。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乡日报(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