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从2006年外资联手收购双汇集团,到2010年双汇宣布管理层MBO,这4年间有关双汇国资被贱卖的争论不绝于耳。
业内人士称,这本是一场从开始就设计好的戏,但国企转制的事情实在太敏感,只能借外资过渡。当然,国企转制永远都会面临一个定价的问题,怎么定都会被质疑,企业家的价值很难给出合适的估量。
2006年,高盛策略投资和鼎晖投资携手收购双汇集团100%股权和双汇发展相关股份。当时,关键行业的领先企业落入外资之手引起业内一片哗然,饱受争议。2010年,双汇管理层控制的兴泰集团从外资背后现身,控制了双汇集团。高盛和鼎晖的收购,在当时看来,可能仅仅只是MBO的一座桥梁。
11月29日,在与包括时代周报等媒体在内的电话沟通会上,万隆等高管回应了有关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万隆表示,双汇当时的国资转让,是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公开挂牌竞价转让,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的,经过了漯河市政府、河南省政府、国务院国资委以及国家商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
“双汇的国有资产原本只有600万元人民币,当时漯河市融资能力有限,双汇于是在发展过程当中引进了很多外资。”双汇集团董事杨挚君表示,截至2005年底,一共有16家外资参与投资双汇。到2006年转让给外资前,国资只占到整个双汇企业净资产的15%左右。
对于双汇集团股权在2006年挂牌时,对投资者提出的苛刻条件是否为“量身定做”的质疑,万隆回应说,漯河市政府当时主要考虑到双汇日后的发展壮大、创新等才制定出这些条款。当时不同意小公司来参股,原因就是想通过大公司的财力、管理和技术来促进双汇集团的发展壮大。
“双汇本身有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团队,如果不是财务投资者,而是同行业的企业收购了双汇的国有资产,那他们就会要控制双汇,把我们的牌子灭掉。这些条款就目前来看仍然是正确的。”万隆说。
杨挚君则表示国资贱卖的指责没有依据。从1984-2006年的22年间,双汇的国资增值了414倍。按照当时也接近20倍的市盈率,国资的转让是经过了正规的挂牌而且在招标过程当中产生激烈的竞标。转让以后,双汇的销售额从200亿发展到500亿,地方的税收从不到10个亿到现在很快就突破30亿,员工的收入也得到大幅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