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少与洛阳相关:或由洛阳人所著,或所述为洛阳事,或成书于洛阳……在那些发黄的纸张背后,闪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们选取部分古籍,看看它们当年的模样。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万物皆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人初生,只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
——《二程全书》
两位旷世大儒,洛阳著书讲学
二程是北宋大儒程颢、程颐兄弟俩的合称。他们因仕途不顺,长期在洛阳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开创了当时人称“伊洛之学”的洛学,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而他们的思想精华,就收录在一部《二程全书》中。
史载程颢、程颐两兄弟相差一岁,分别出生于公元1032年和公元1033年。二程师从北宋哲学家、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他们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被称为伊洛学派。
两兄弟中,“大程”程颢又称明道先生。他天资聪颖,幼年熟读儒家经典,10岁即能写诗作赋,24岁便考中进士,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公元1085年,在洛阳讲学10余年后,程颢因病在洛阳家中去世。他提出了“天理”学说,认为“天即是理”,“理”是世界万物的唯一根源。
“小程”程颐又称伊川先生。他“幼有高识,非礼不动”,18岁时便因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而一举成名,以至于“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为他成为洛学领袖打下了基础。
公元1086年,因为学问好、名气又大,程颐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当上了宋哲宗赵煦的老师。这是一个重要而风光的职位,但他只干了短短两年,就因对朝政“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而引起权臣的不满,不得不离开京师汴梁,回到洛阳管理太学分校。
程颐和程颢一样,是王安石新法的坚定反对者,并因此而遭受了不少苦难。在之后的近20年中,他先是被削职,后又被流放,71岁时还被参著书诽谤朝政。朝廷令人审查他的著作,驱散他的学生,程颐为了避祸,只得“迁居龙门之南”,晚景十分凄凉。
公元1107年,一代大儒程颐病逝于家中,门生故旧怕受牵连,没人敢来送葬。而他和程颢留下的大量学术著作,后来都被收入了《二程全书》中。
一部《二程全书》,初建理学体系
《二程全书》又称《河南程氏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伊川易传》《经说》《粹言》七大部分。其中《二程遗书》和《二程外书》是洛学弟子所记的二程语录,《明道先生文集》和《伊川先生文集》收录了二程诗文著作,《伊川易传》是程颐对《易》的注解,《经说》为二程对儒家经典的阐释,《粹言》则是程门高足杨时用文言改编的二程语录。
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他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并认定天道为仁,“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有较多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