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妈妈能做的,她做了;孩子们的妈妈没有做的,她也做了。
“在我的耳边有这样一种声音,他们残缺而且含糊不清,但却是我生命中最动听的天籁!”刘文婷认为,这群孩子在自己心里是一个个折翼的天使。
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 刘文婷
东方今报记者 李亚林/文
见习记者 张欢欢/图
1990年8月,从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17岁的刘文婷步入特殊教育战线—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在这一特教工作岗位上,她一干就是23年。
“这是一群单纯、简单的孩子,也是不幸的一个群体,我们的付出不只是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还有一个家庭的未来。”23年来,刘文婷以一颗强烈的博爱的心,始终如一地做着智障儿童的教学和服务工作。
如今,刘文婷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她和这群智障孩子的故事感动着许多人,而她更希望的是:让社会各界对特教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不幸的群体和特教工作者的艰辛和奉献。
因孩子们的纯真而感动
走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刘文婷说。“说句心里话,那一天,我要崩溃了,虽然已有心理准备,可面对现实,一丝苦涩止不住从心底往上涌。”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和刘文婷对视,他们有的口齿不清,有的傻笑不停,有的尖声大叫,有的满教室乱跑。
可接下来的日子,这些孩子却用他们的纯真一次次感动着刘文婷,她幸福地记得:每天早晨,会有孩子努力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向她问好;每次进校门,搬着自行车上高高的台阶时,会有步履蹒跚的孩子在她身后帮忙;音乐课上因为急躁,嗓音嘶哑咳嗽时,会有孩子隔着窗户递给她一杯水……
“关爱班里的每一个智障孩子,以爱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以母爱激发他们的信心。”虽说也是一名教师,但刘文婷的工作却显得更为琐碎而又细致。
她教班里的智障儿童发音、说话,教孩子们握笔、写字,教孩子们走路、上下楼梯,教孩子们唱歌、跳舞、洗衣、叠被,为孩子们换洗衣裤、床单,帮他们修指甲、理发、擦鼻涕,有时还给困难的学生捐衣送被。
孩子们的妈妈能做的,她做了;孩子们的妈妈没有做的,她也做了。
有一次,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孩子中午饭后突然发病晕倒,眼角磕得鲜血直流。刘文婷刚把自己患重病住院的母亲安置好,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后,她顾不得吃午饭,马上和同事一起接学生到医院缝针治疗,给孩子买药、打针、喂水……
这些构成了刘文婷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孩子的心目中,刘文婷就是他们的妈妈。她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这些残疾孩子,使智障孩子像正常人一样健康成长,给智障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不一样的表演登上“世界舞台”
在帮助和教会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同时,刘文婷一直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20多年来,她从没放弃过对智障音乐教学的探索与追求,她潜心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法,寓教于乐,用音乐帮助这些孩子热爱生活。
2006年,刘文婷组织25名学生成立了我省第一支“智障少年军鼓队”,从鼓点教学、表演编排到队列训练,她和这群智障孩子经过了超于常人百倍的艰苦辅导练习。
这一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孩子不但自身得到了成长,这支军鼓队还登上了当地电视台“庆六一电视文艺晚会”的舞台,成为洛阳市特教行业中的礼仪先锋队。
2010年,刘文婷在学校组织成立了架子鼓兴趣训练班,并聘请了专业教练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为了更好地和学生沟通和进行教学,在工作之余,她也学习了架子鼓演奏的专业技能,并带领老师们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架子鼓训练。
由于智障孩子四肢协调性、灵活性、记忆理解能力差,学习这种手脚并用的乐器困难可想而知。每次训练,刘文婷和其他老师都需要一边搬着孩子们的脚,一边握着孩子们的手,每个动作、每个节奏都会进行数十遍的重复练习。
经过两年的努力,孩子们架子鼓演奏的水平大大提高,如今已经能整齐地演奏儿歌、流行乐甚至世界名曲,并在2011年第六届全国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启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