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邓颖超怀上了第2个孩子,预产期在1927年3月。之前,周恩来已赴上海工作,邓颖超的母亲来广州陪她分娩。3月21日,邓颖超生产,但难产,生了很久也没生下来。最后,医生动用了产钳,导致婴儿头颅受伤,刚生下来就夭折了。
本想在医院多休养几天的邓颖超,因为“四·一二”政变而离开广州。在这家德国人开的医院里,一个信基督的医生把她藏在后院,每天都锁上门,由护士送饭。最后,他们把邓颖超化装成护士,与其母一起经香港辗转到上海。因为产后过于疲劳,邓颖超再没有怀上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化名到北京协和医院请著名的妇科大夫林巧稚做过一次检查,当时没有认出邓颖超的林巧稚认为她不太可能再怀孕。得知邓颖超的真实身份后,林巧稚动员她做一次输卵管疏通,以增加生育的可能,但邓颖超最终放弃了。
没有孩子,使得原本陷于繁忙公务的总理家庭又少了几分普通人家的生活气息。周恩来与邓颖超各有一间卧室。邓颖超的作息极有规律,每天23点必然准时上床。经常是周恩来回来时,邓颖超已经睡着了,邓颖超起床时,周恩来刚刚休息。
赵炜说,“‘文革’之前,两个人还经常一起看戏、散步。有一次周恩来回来,邓颖超给了他一个拥抱,我们大家都在一旁看着笑。”这样的气氛在“文革”后再没出现。两个人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被工作占据,几乎没有任何私密性。这个家,其实更像是一个办公室。
六十年代末一个夏天的晚上,一个护士突然发现邓颖超一动不动,没有反应,急得大喊“大姐、大姐”,碰巧在家的周恩来听到后,连忙赶了过来:“小超,小超!你怎么了?快醒醒!”(平时在家,周恩来从不喊邓颖超“小超”,而是跟着大家一起称呼“大姐 ”。)后来得知,靠安眠药入睡的邓颖超在那天服药后,药性发作,陷入睡眠状态,虽是虚惊一场,但周恩来当时的焦虑和急切给赵炜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菁)【原标题:邓颖超放弃生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