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这首歌曲的人有很多,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人,但知道这首歌曲来龙去脉的人却很少。它的诞生饶有一番情趣,这是一首先有歌谱后有歌词的作品。上学时有一年暑假,我到北京看望伯父,在他家我看到了一本保存很久的歌曲集,名叫《千里跃进大别山》。伯父说起这本书,我才知道《歌唱二郎山》的诞生过程。这部歌曲集分为上下部,共有十首歌曲,还有提要、朗诵、前序等,其中的第五首歌曲是《盼望红军快回家》。它是一首合唱曲,开头是朗诵:“茂林修竹别洞天,稻谷累累分陌阡。二十年前起革命,红旗插在大别山。红军走后灾难重,日夜盼望红军还。”接着是以河南梆子为基调的前奏,然后是女声二重唱,欢快、抒情,表达了革命群众与红军在一起的开心日子。再往下唱,就较为忧伤、悲愤了,表达了红军走后革命群众重归灾难的生活和盼望红军归来的迫切心情。这部歌曲集伯父后来送给了我,至今保存在我的书柜中。伯父说,1951年夏天,西南军区文工团慰问进藏修路的部队官兵,坐在颠簸的汽车车厢里,男高音歌唱演员孙蘸白在独自沉思。他想,奋战在二郎山的修路指战员们大多数都是河南人,他们对家乡的豫剧一定有特殊的感情,要是能给他们演唱一些带着豫剧韵味的歌曲,他们一定会感到格外亲切。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坐在身边的副政委魏风,同时把伯父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盼望红军快回家》的曲调哼给魏风听。魏风听了很高兴,把填新词的工作交给了文工团创作员祝一明﹙笔名叫洛水﹚。歌词写出来后,魏风又进行了修改,加上伯父的原曲,《歌唱二郎山》就诞生了。这首歌曲第一次与修路的指战员们见面,就引起了轰动。歌唱演员一连唱了三遍,才勉强谢幕。到山下为筑路官兵演唱时,更是盛况空前。等到文工团慰问结束返程的时候,沿途筑路的官兵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而且各部队之间还对这首歌曲进行拉歌比赛。
这次演出之后,《歌唱二郎山》很快从康藏公路传唱到全国各地,还唱到了异国他乡。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志愿军官兵中广泛传唱着这首歌曲,而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到中国访问时演唱的第一首中国歌曲必是《歌唱二郎山》。在朝鲜的战俘营里,志愿军管理人员也教被俘的联合国军唱这首歌曲,战俘们释放后也将这首歌曲带回了自己的国家。1983年,我国一个文化代表团到英国访问,在伦敦街头曾经碰到英国人向代表团索要《歌唱二郎山》唱片的趣事。当代表团成员回国后向伯父提起此事时,伯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音乐越是有地区特点,就越有民族性;越是有民族特点,就越有国际性。这就是我们民族音乐独有的吸引力和它强大的生命力。”
而这首歌曲对我来说,还直接影响着我的婚姻大事。我谈恋爱的时候,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文革”我家受到了冲击,父亲成了“黑权威”,伯父成了“走资派”。女友的母亲担心女儿嫁到这样的人家会受到影响,所以和她相处的过程就多少有点波折。女友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会唱《歌唱二郎山》和《英雄们战胜大渡河》(伯父创作的另一首影响较大的歌曲),当他听说曲作者是我伯父时,立刻答应了这门亲事。所以,我能和女友最终走到一起,这首歌曲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全军第一届文艺汇演中,伯父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歌唱二郎山》和《英雄们战胜大渡河》被评为一等奖;《刺刀擦亮保国防》被评为二等奖;《三套黄牛一套马》由于不是部队题材,没有参加评奖,但在评委中获得极高的评价。在汇演结束的颁奖大会上,伯父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曲家”的荣誉称号。
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载誉而归回到重庆的当天晚上,贺龙司令员便到文工团看望大家。他高兴地说:“感谢你们为西南军区争了光,大家辛苦了,好好休息几天!”
随后,伯父就被调到了总政。当贺龙司令员把消息告诉伯父,紧紧握住伯父的手告别时,贺老总和伯父心里都不是滋味。
这首歌曲奠定了伯父在音乐界的地位,也为伯父在以后音乐界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时昭晖【原标题:伯父和他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