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嵩山西麓的李家洼,当年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还是河南第二大剧种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原开封地区曲剧团团长耿长海在漫漫人生长河中,在曲剧艺术的道路上永不歇息,就像嵩山云海苦苦眷恋着山岫。
一
耿长海于1941年出生,老家离李家洼只有3里地。由于家里贫穷,耿长海上不起学,他只有跟爱唱戏的父亲和叔叔学。一路下来,他学得小有名气,10多岁就开始填场戏,哪里临时需要人顶唱,他就去填空缺。有一次听说登封县剧团招人,他心里着急,一人跑了百十里路赶到登封,咨询后才知,招人工作早已结束。恰巧他碰到的是著名曲剧《卷席筒》的编剧之一何国正,在何国正的热情帮助下,登封县剧团又专设考场,考试耿长海。耿长海的扮相和才艺,打动了每一位考官,他被录取了。1957年,耿长海被保送河南省戏剧学校学习,家里连床棉被都拿不出来,还是热心人何国正给他买床被子。耿长海学习刻苦,早上等到其他学员起床时,他一遍功已练完。耿长海的腿功非常好,穿着高底靴,腿一掰脚就贴到耳朵上了。
二
耿长海毕业回到登封县剧团就成为骨干,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主演的《钟义和小白龙》、《芦荡火种》、《节振国》等,在豫西一带传得很响。耿长海唱功字正腔圆,情真意切,加上他身段好,扮相优美,演出场场爆满,剧团演到哪里,人们就跟着跑到哪里。
有个在邮电局上班的年轻姑娘,跟着剧团看了一周,又撵到许昌,后来在演出后台要找耿长海,正好问到耿长海的爱人。耿长海问她有啥事,姑娘看着脚尖,忸怩半天,说:“我就是想看看你。”一年后,耿长海又回到新郑。有一次他上街修理手表,修表师傅端详半天,问:“你是不是小白龙?”他说:“是。” 修表师傅高兴得一拍大腿,说:“哎呀,你演得真好!”在上世纪60年代,登封县剧团有两个戏场场爆满,一个是《卷席筒》,一个是耿长海演的《钟义和小白龙》。耿长海和其他演员们每天不卸妆,坐着三轮车,这边演罢那边演,一天4场,每场3小时。那时,县级剧团能到郑州人民剧院演出的,只有登封县剧团一家,可见影响之大,以致几十年后有一位当年的戏迷,专门找到耿长海,当他听说开封地区曲剧团解散后,就投资重新办起。
三
耿长海的精湛艺术和出色表演,越来越引起上级的注意。
1965年12月29日,耿长海被调到开封地区曲剧团。剧团排演了《白毛女》等剧,到各地演出。那时开封风沙地多,交通困难,耿长海和其他演员拉架子车到尉氏、新郑、中牟、朱仙镇等地演出,在沙窝里拉车困难,大家艰难行走。慰问千里野营的解放军,耿长海腿都跑肿了,等战士们休息了,他给自己的腿打上麻药,接着参加演出。“文化大革命”中,开封地区曲剧团撤销,省曲剧团也下放到郑州市。在曲剧《卷席筒》中扮演苍娃的著名演员海连池,专门把耿长海接到郑州市。市委书记程文书亲自把关,把耿长海请到办公室,上下一打量,当即决定说,“这个演员我们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