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明眼人都知道,韩信不出兵,还是因为刘邦封他为齐王,却没有明确说明给多少地盘,而且给得也很勉强,韩信心里没啥底,打不起精神为刘邦卖命。但要是说韩信除了对项羽做一些骚扰性作战外,其他一点像样的作为也没有,好像也不是。根据《史记·灌婴列传》记载,他派遣灌婴率领一支孤军,深入楚国境内,从北向南,一直打到广陵(今天的扬州市),然后,又由南打回北,纵横千里,攻城略地,杀将夺城,成果巨大,甚至攻陷了楚国的都城彭城。这个作战动静也实在太大了。按照司马迁的写作习惯,如果需要,一个人的事迹总会在其他人的传记里作为配角露个脸,以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和事迹。可是,除了灌婴的传记记载了这次千里大突袭,在其他人比如高祖、项羽的传记里,却一笔也没有记,这就很难让人释怀了。大家难免怀疑灌婴干的这些事不是真的,而是后人补录的。可是,灌婴算什么人,为什么给他补录上这么大的战功呢?至少现在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不过,如果我们认为,关于这段记载确实是司马迁根据史料写的,不是别人补录的,那么,我们能否解释得通么?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分析,解释这个问题,也许涉及要到汉初的一桩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一般情况下,《史记》在记载一些将领和文臣的事迹时,有的写得很详细,比如,张良、陈平、韩信和周勃等,有的写得相对详细一些,如萧何、曹参,司马迁为他们都单独开出一个章节。而对其他一些人,比如,樊哙、夏侯婴、郦商、灌婴,则都放到一起写。灌婴的列传就在《樊郦滕灌列传》中,既然大家挤到一起了,对每个人的记述就比较简略。既然简略,废话能少就尽量少。历史学家认为,司马迁写这些人的传记很可能就是直接从战功簿上抄下来的,最多和事迹的背景结合起来,把这些战功尽量比较有逻辑地串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还用很大篇幅写灌婴这次深入楚地的作战,相信应该是有根有据的。
根据灌婴的传记,在他把楚国折腾的底儿朝天后,又在陈下这个地方打败项羽的军队,之后,被“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大家知道,汉军的战将被封赏,都是要有掷地有声的战功的,而在陈下打败项羽的军队,是刘邦领着大家伙一起努力的结果,即使要奖励灌婴,一下子就奖励2500户的食邑,也实在太大了。要知道,灌婴被封为颍阴侯时,也不过是2500户的食邑,之后,又因功增加了2500户,算下来,总计不过享受5000户的食邑。虽然陈下之战后,灌婴领兵追杀项羽,逼着项羽自刎乌江亭。可对这么大的战功,刘邦却没有给出任何奖赏,这就更能说明增加2500户食邑,是对他之前一系列战功的表彰,这一系列的战功中主体应该是他深入楚国作战获得的。否则,刘邦咋好意思公开眷顾灌婴呢?
可是,灌婴是汉军中的骑兵将领,负责统领汉军最精锐的骑兵,这也是为什么他能长途奔袭作战,还没有被楚军围歼的原因。既然是骑兵,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出现了,灌婴的部队如何能攻下彭城,并俘获了楚国的柱国项陀呢?骑兵打野战,是好手,可打攻城战,就怂了,主要是人没有本事骑着马爬上城墙。根据他的传记记载,灌婴在楚地纵横时,只有下邑这个地方是他攻占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降服的。也许可以这样理解,灌婴这支部队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楚国腹地,这些地方的城市因为没有防备,守城兵将也不多,心里恐惧,被灌婴这支骑兵的气势给吓怕了,不得不投降。而灌婴既然是带着骑兵深入千里进入楚国腹地作战,肯定也不敢恋战,也没打算打下一座城池,再留下人占领一座城池,肯定是如风如电地降一座城池后,就向下一座冲过去。至于刚打下的城池是不是会再叛变,他才不管呢,即使想管,他也管不了。他的任务大概就是摧毁楚国的战略设施,烧掉一些粮仓,或者说,专门给项羽添恶心,让项羽从楚河汉界分出兵力来打他,减轻刘邦那里的压力。实际上,项羽真的就派项声、薛公和郯公来了,并很快“复定淮北”。可当这支楚国救援部队和灌婴过招时,却被灌婴杀得大败,薛公当场阵亡。这么看,灌婴在打过去的地方,根本就没留下部队守卫,复定淮北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这些小城市好打,靠灌婴的骑兵能打下彭城么?这里可是项羽的国都,灌婴仅靠威吓和吓唬,大概是不管用的。那么,就一定有一支部队和灌婴一同作战了,这支部队还应该是一支有攻城拔寨能力的步兵。这支部队最应该是韩信率领的,灌婴是跟着韩信打齐国的,韩信南下接应从南到北打回来的灌婴,齐心协力拿下彭城,非常顺理成章。司马迁记录韩信的事迹,很下功夫,不厌其烦,细节刻画得惟妙惟肖,几近小说。如果韩信能和灌婴打下彭城,相信司马迁在韩信的传记里,不会放过这一精彩而重要的战斗。很可惜,在韩信的传记里,根本就没有记载他参加攻陷彭城的战斗。这么看,和灌婴打彭城的将领应该另有其人。他是谁呢?
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载,阳都候丁复曾“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可是,根据在韩信、曹参、灌婴的传记和灌婴的部下冷成候丁礼的战功簿,在潍水之战,龙且已经被丁礼杀了。在彭城,龙且怎么又会被丁复再杀一遍呢?相信龙且没有这个本事。既然如此,龙且这个人被“二丁”分别杀了一次,且可信度极高的战功簿都记载了。考虑到在丁礼的战功簿里,没有记载杀龙且的地点,我们设想,两员姓丁的将领应该一起参与斩杀龙且的作战,期间都立了必须记下的战功。既然丁复在彭城杀了龙且,这二人就很可能在彭城把龙且杀了,也就是说,龙且可能从潍水之战逃脱,跑到彭城。丁复和灌婴一起攻陷彭城,在彭城保卫战中,龙且才为楚国献身了。
如果这是事实的真相,为什么在《史记》里不堂而皇之记下呢?但如果知道丁复这个人的带头大哥是谁,答案就了然了。带着丁复南征北战的人就是吕雉的大哥吕泽。吕泽在吕氏家族的地位绝不次于吕雉,在他的战功簿里,曾明确记载了“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这句话是很重的,像萧何、曹参、韩信之辈,立了战功无数,也没获得这么高的评价。根据学者周骋的分析,在刘邦阵营里,吕泽带出的人马是一支独立性强且能独当一面、自成体系的军事集团,可以明确的是,他手下至少有丁复、蛊达、陈娟、甚至王陵、陈豨等非常了得的战将。以丁复为例,他最后被封为阳都候,食邑达7800户,在所有由刘邦封立的列侯中,也就是曹参、张良、周勃、萧何的食邑数量比他高,其中,萧何的食邑数量比他仅高200户,由此可见,丁复的战功是相当不可小觑。他都如此厉害,想必吕泽就更加了不得了。
可是,在刘邦死后,吕氏集团在女强人吕雉的带领下,在汉朝重拳出击,打压刘氏宗亲、破坏功臣当丞相之类的不成文规矩,动了刘氏家族和军功集团的“奶酪”,把大家惹急眼了,吕氏家族被这两伙人联手给灭了族。既然吕氏家族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他们之前的功劳自然就不能算数了。吕氏倒台后,刘氏皇族和功臣们应该刻意地把和吕泽有关的战功能抹的尽量抹尽。丁复是参与攻陷彭城的大功臣,甚至吕泽都可能亲自指挥了这次战斗,但这个功劳太大,大家当然要让他们消失在攻陷彭城的战斗之中。没办法,因为功绩几乎能和萧何平起平坐的丁复跟错了人,他也不得不委屈地仅仅躲在一般人不看的战功簿里示人,不让他过多地抛投露脸。虽然这仅是推测,也许恰恰就是事实的真相。王文剑【原标题:灌婴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