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著名的调解经过大致是:郑庄公(名姬寤生)的母亲武姜支持小儿子谋国篡位,庄公打败弟弟叛乱后,毫不犹豫幽禁了母亲并安置在城颖,并绝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然而毕竟母子血亲,性情之下庄公很快就后悔了,但话既出口覆水难收。就任外地的臣子颖考叔知道了这件事并着手斡旋。面谏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故意舍肉不吃,说母亲未曾吃过君主赐给的食物,以此感化情谏庄公。为了使调解顺利执行,最后别出心裁挖个人工隧道,庄公母子得以重逢,“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
细品这个经典的调解案例,有不少地方值得玩味和学习。
学习颖考叔调解的胆识:“三不畏一主动”即不畏风险不畏困难不畏遭罪,主动担当。
做民事调解工作,虽非驰骋疆场,但也确需有胆有识。《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介绍到庄公幽禁母亲时说郑国的地方官员颖考叔听到“这件事”之后,打算向庄公进谏,欲调和这桩最高级别的母子关系。此时,我们不免为调解人捏一把汗。颖考叔乃一芥边邑小官,地位卑微,且这项职责之外的调解义务法律没有规定,也没有上级的命令,更何况处于两千多年前君君臣臣之封建时代,要对国君家庭断是非。倘若颖考叔主动担任调解员时,仅仅知道庄公把母亲安置在城颖,也就是说他不知道庄公为之后悔,那么他的调和就将带有极大风险性,难保庄公盛怒之下不颁诏“干预家事,格杀无论”,可以说,调解员颖考叔生死未仆。因此颖考叔就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说服庄公接回母亲,二是帮助庄公扫除心理障碍,即解决“不及黄泉,不再相见”的誓言问题。倘若颖考叔已经知道庄公后悔发很把母亲安置在城颖以及不当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的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就变成了一个,那就是帮助庄公解决“不及黄泉,不再相见”的绝誓收回问题。《左传》给我们的提示只是颖考叔对于庄公母子交恶后的“善后”,都是听说的,也就是传闻,只有武姜被置之城颖是真实的,而主要的当事人郑庄公的真实想法颖考叔并不知道,所以颖考叔既要往最好处努力,也要从最坏处打算。当事人地位身份之特殊,国王和他的母亲;双矛盾之尖锐,因为母亲与弟弟合谋篡国伤害自己,可谓深仇大恨;调解难度之大,郑伯(庄公)克段之后,隐忍了22年的不平、怨恨、愤怒一朝得以宣泄,一怒之下撕破脸皮把母亲武姜驱逐到离郑国都城80公里以外的南部边境城颖(今河南临颍西北)。
但有了“三不畏”和“一主动”的自我牺牲精神,满怀对郑庄公“家和则国兴”崇高责任感,胸有成竹的“人民调解员颖考叔”慷慨上路了。 学习颖考叔调解的智慧:动之以情,搭桥铺路,善于变通,创造条件让调解时机降临。
颖考叔为了完成这次调解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有献于公”。特意置办了礼物(地方特产),得到了与庄公共进午(或晚)餐的机会。其次是在宴会之上动之以情探清虚实,所谓知己知彼。颖考叔特意舍肉不吃,引起庄公的注意,庄公问何故。颖考叔回答:“我有老母,我所吃过的东西,她都尝过,惟独国君赐给我的肉食她没尝过,我请求让我把这些肉食带回家去给我母亲尝尝。”庄公听完,恻隐心疼。《左传》这样记载:“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你有母亲可以馈送,唉!我却没有!)”颖考叔明知故问:“何处此言?”庄公向他说明母子交恶的情况,又告诉他现在自己很后悔只是已经发了誓言,无可奈何。母子情深,世上没有不偏心的父母,却不能因为她的偏心就要和她恩断义绝,母子之情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难怪作为一国之君的庄公后悔了。其实作为母亲的武姜何时不期待早日母子相欢呢。颖考叔没有讲任何大道理,他只用自己对母亲的真情感化了庄公,而庄公本身也并非绝情之人,所以才可以被感化。至此,笼罩在颖考叔心头的风险和担忧烟消云散。自古君无戏言,虽然庄公之誓在法律上是单方协议,但国君的金口玉言就是法律。所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即不到死后不见。黄泉者墓穴也,古人认为天玄地黄,泉在地下,故称黄泉,黄泉及阴间。真是功亏一篑,只待智取。接下来,颖考叔献给郑庄公的计策是一条变通之策,即以现实生活中的地下隧道代替迷信思想中的所谓黄泉(阴间),如此变通,使郑庄公既不违背自己的誓言,又达到了与母亲相见的目的。
可以想象,不久地道(黄泉)开挖告成,包括颖考叔在内的臣子们先请姜氏走进地道,同时簇拥着郑庄公又从另一面进了地道。见到他妈后,郑庄公跪下哭道:“孩儿不孝,敬请母亲原谅!”姜氏本来没脸见自已的儿子,此时见郑庄公如此,不由悲喜交加,涕泗横流:“都是我不好,哪能怪你呀!”母子俩抱头痛哭。郑庄公退却随从,亲手搀扶着母亲一起走出地道,坐车回宫去了…… 案结事了人和,真是一段千古调解佳话。颖考叔不仅一次帮助庄公母子和好如初做了一件大好事,自己也因此受到庄公信任,调进中央做了大夫算是取得最佳的调解效果。
回味这场调解,颖考叔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司法遗产。胆略、睿智、担当、变通、因势利导,甚至为当事人握手言和不惜另辟蹊径,抬手助一臂之力……
调解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武姜支持小儿子谋国叛乱引起庄公绝誓,是庄公母子交恶的主要矛盾,化解的这个尖锐的矛盾不是火上浇油,而是靠亲情感化。而庄公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庄公的一系列问题,整个调解就会顺流直下,迎刃而解。对此颖考叔把握的恰到好处,处理的游刃有余。
调解不仅要实现前嫌尽弃破镜重圆,更重要的是为调解后着想。处在纠纷中的当事人或许是朋友同事,或许是夫妻至亲,或许是陌生人。在经历调解之后,他们能否维持原来的关系,能否继续合作甚至展开新的合作,一个成功的调解员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颖考叔无疑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调解员需要让当事人明白,一时的愤怒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毫无意义,只有冷静面对问题,拿出解决纷争的诚意,才能事半功倍。美国著名企业家亨利·福特曾说:“用不着追究是谁的过错,关键是找出补救的方法。”调解员应让当事人明白,在调解中只有共同挖掘纠纷产生的根源,确定双方利益的争议点,找出双方利益的交叉点,才有可能达成和解。庄公和母亲利益的交叉点,就是亲情天赋,血浓于水。颖考叔算先是有的放矢,加之言传身教,调解一举成功。
最后说明一点,春秋战国时代,国君和臣子的关系原非像一般想象那样君尊臣卑,这在《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孟子》等文献中有大量证据(梁任公先生《先秦政治思想史》专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讨论)。颖考叔,虽然是臣子,却能在观念上和智能上“施及庄公”,说明两人尽管在社会地位上有君臣的差别,在道德价值上,则是平等的。看来颖考叔之所以能把这场最牛调解进行到底并取得成功,与当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宽松文化氛围不无关系。作者:李晓理【原标题:学习一点颖考叔的调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