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国之乱”中,晁错和吴王刘濞分别扮演着正派和反派角色。
晁错仿佛先知,预言吴王必反,向景帝建议削藩。吴王果然起事,以“清君侧”为名,组织七国联军。景帝诛杀晁错,希望息事宁人,但是吴王不肯退兵,最终兵败被杀。
由于正反对比鲜明,史家常常极力称许晁错的先知先觉,同时将吴王描写成颠覆国家政权的反动头目。
晁错游说景帝,声称无论是否削藩,各国必然谋反,因此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史记·吴王濞列传》:“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是典型的有罪推定,先认定对方准备颠覆国家政权,重拳出击,对方如果没有反应,就风卷残云,如果有反应,说明事先的推断是正确的,更要重拳出击。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吴王蓄谋已久,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而且一旦上了梁山,像宋江一样被招安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按照晁错的“诛心之论”,不仅各国必然谋反,大臣也都有谋反之嫌。君主闭着眼睛选择一个大臣,认定他要谋反,去其羽翼,这个大臣除了自杀恐怕只有谋反了。按照常理,自杀死路一条,谋反或有绝处逢生之处。更何况,自杀也有“自绝于君主”之嫌,可以理解为“畏罪自杀”,无法与谋反划清界限。
或许有人会说,景帝已经诛杀晁错,为何吴王不顺势而退?这个问题,看看齐王的下场就知道答案了。吴王曾和齐王联系,一同起事,但是齐王背约,站在了景帝的一边。即使如此,他最后依然畏罪自杀。
如果晁错是一个先知,他应该知道自己如此为君主分忧,结果常常是为君主“献身”。即使不是先知,晁错也应该知道这点,他早年学习申商刑名之学,自当知道商鞅、韩非、李斯的“前仆后继”。与其说他是为了自己的理念献身,不如说是自愿的炮灰。
晁错的见解,远不如他的父亲。晁父听说儿子给皇帝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从家乡专程赶去询问因由,儿子踌躇满志,称是为天子宗庙深谋远虑。晁父告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服毒自杀,没过多久,晁错像李斯一样被腰斩。子非鱼【原标题:晁错不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