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郑新立委员:9年后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3)

2013/11/8 10:43:44 点击数: 【字体: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税制不合理。第三产业实行营业税,工业实行增值税。营业税的税负比增值税的税负平均重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一个原因是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过去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把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算作是物质生产部门。国民经济统计里面只统计这五大物质部门的生产,称为工业总产值或者社会总产值。第三产业不统计,因为传统认为第三产业不创造利润,不创造价值。这个理论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有一些地方政府一说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工业项目,对第三产业长期重视程度不够。第三产业用水、用地、用电的价格都要比工业贵得多。大量第三产业是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户,原来把月营业额5000元作为对小型、微型企业税负的起征点,前两年在各方的呼吁下政策改变了,把起征点提高到20000元。这看起来提高的幅度很大,但是实际上按照销售利率10%来算,一个月销售20000元的纯收入才有2000元,在这个标准开始收税,比居民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3500元还低1500元,就导致民众创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一个国家要有发展前途,关键看是否重视群众性创业,鼓励创业,为小企业的发展、微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所以我国去年已经在十个城市进行第三产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主要在交通运输业、物流、科研等行业铺开,效果非常明显。如果这个改革能够尽快在全国推开,在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推开,第三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如果通过第三产业的税制改革,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就会由现在的34%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0%,可以创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样消费自然也就增加了。

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劳动力和资本潜力

除了要进一步激发消费的潜力和第三产业的潜力,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潜力。

除了要进一步激发消费的潜力和第三产业的潜力,郑新立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潜力。

在创新方面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时间里,我国各级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投入比例已占G D P的1.89%,接近目标值2%。尽管发达国家一般都在3%以上,最高的瑞典达到4%,第二的芬兰达到3.9%,1.89%并不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科研投入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投入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其中一个标志就是申请专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去年在国内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专利方面,2010年美国申请了20000多项,我国申请了8000多项;到2011年,美国申请专利数量基本上没变,我国却增长了20%以上。如果按这样的相对比例关系发展下去,到2015-2016年,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就有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

现在创新这方面还有两大潜力有待发挥。一个是国有企业。现在民营企业申请的专利占整个专利申请量的67%,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动作慢一点。值得高兴的是,国资委在去年发布了《关于发挥国有企业在自由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的若干规定》。这个文件最大的突破就是提出把国有企业创造的技术成果列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范围之内。相信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真正一些行业性的技术,还是国有企业才能担当重任,例如大飞机、航天航空、高铁技术等,民营企业干不出来。国有企业登上自主创新的舞台,担当起主力军的潜力很大。

第二大潜力是高校。前年,全世界的高等学校按照申请专利的数量进行排名,前50名里没有一所中国高校,美国则有30个,可见中国的大学跟美国大学在创新能力上差距很大。关键就是改革教育体制,引入竞争机制。现在一个好的势头是,根据计算,到2015年我国大学招生就要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到那个时候,我国的大学招生就是学生挑学校了,有一些学校可能因为招不来人自己关门。有了这样的竞争机制,我国的大学才有可能变成一个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

在激发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潜力方面,郑新立说,未来十年,我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面临的关键难题是提高目前农村7亿人口的收入水平,尽快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是3.2:1,光靠城市的收入要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是难以实现的。根据研究,全世界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者超过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农民的人均收入接近或者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我国现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占第二、三产业的28%,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31%,所以不消除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是难以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搞现代化、集约化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一,劳动力转移有出路。目前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都转移到东南亚去之后,我国将失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到那个时候再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没有办法了。第二,社会资金大量富余。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个投入不能靠政府,政府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靠农民自身积累也不可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哪个领域对社会资金开放,哪个领域发展就有活力。农业现代化如果不能引入社会资金将会是遥遥无期。第三,市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现在农产品只要有质量信得过的品牌,即使价格高一点城里人也愿意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是不可能保证质量的。只有搞现代化的大农业,搞合作社,搞农业公司,搞家庭农场,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第四,农机的生产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实在没有的可以进口。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年04月2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