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
刘道兴,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经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
□经济视点报记者 姜华山
晚上7时,我如约来到了他还算宽大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书籍、报纸、杂志。
此时正值晚餐时间,但他却空着肚子,极其认真地和我谈了3个多小时。
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即使没有采访或者其他人士拜访,他几乎每天都会工作到10点以后,周末也不例外。家人心疼他的身体,说他是工作狂,但他却置若罔闻,依然如故。
谈话从他考上大学开始,到他介绍萨缪尔森所著《经济学》的最后一段话结束。3个多小时里,我们的身份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从一个采访者变成了倾听者,而他从一个被采访者变成了一个演讲者。
“刘氏”方法论
他是一个经验颇丰的演讲者,有“中原第一讲”之称。他每年至少有上百场的演讲,讲三农、城市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讲中原崛起……2008年,中宣部把他的事迹总结后作为典型进行推广。
他说自己称不上是经济学家,仅仅是一个社科理论的普及工作者。说这话时,他把目光从我身上移向了别处,仿佛在回忆什么。
高中毕业后的他,在村里放了一年的牛。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于1978年3月考入新乡师院化学系(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孜孜探索,让他形成了缜密的思维方式。
毕业后,他成为洛阳师专化学系的一名教师,1988年9月考入中央党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读研究生。从化学到哲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本是差异性极大的不同领域的学科,但他却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提生出了一种新的、带有突破性的哲学思想方法论——结构分析思想方法论。在他看来,化学实质上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经济、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可以归结为结构及其变化问题。通过研究结构问题,他把自然科学、哲学跟经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打通了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就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论文。在对房地产业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之后,仍在学哲学的他,开始对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河南省委组织部做文秘工作,由于表现甚好,不到五年,他就晋升为正处级。
在外人看来,如果他继续在省委组织部做下去,政治上肯定会平步青云。但他却又很快做出了一个令人很不解的决定——到被称为清水衙门的河南省社科院任副院长。这一年是1996年。
“毕竟是升迁了,从处级到厅级。兴趣也占了一部分。” 在我问是不是主要因兴趣而做出了这个选择时,他的回答很坦白。
不过,他说新的工作很适合他。由于拥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在他的眼里已没有了经济与政治之分,没有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分,工业、农业、服务业、房地产之间也没有了严格的界限,都是连在一起的。他认为能够静下心来对这些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建言城市化
读研究生期间,刘道兴对房地产业产生了兴趣,并且在1990年就提出房地产将成为未来中国几十年发展的龙头行业的观点。
到社科院工作以后,由于在理论方面的超前性,鑫苑等房地产商频频邀他讲课,咨询。“房地产不但要盖好房子,更要注重文化,要按照社区的标准来建设,有幼儿园、超市、健身场所等,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不断宣讲这一理念,对河南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后,他又对房地产所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做了深刻的研究,这些研究在继续影响河南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他日后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广阔之门。
他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实际上是财政拿钱给人们盖房子,那么市场化的房地产的本质是什么?是金融,是全社会积累的钱借给房地产商,让他们能够盖出房子,然后再让人们购买。那么,人们怎样才能买得起房子?他又较早地提出应该完善按揭制度,让消费者能贷款买房。只有这样,房地产市场才能够互动起来,发展起来。
一步领先,步步超前。在房地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又率先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他把市场机制、金融理念、经营城市等思想整合起来,思考河南怎样解决城市加快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问题。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仅仅依赖财政投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在1999年左右的一次河南省城市建设会议上,他建议政府部门要深刻理解市场精神,把城市当作资本来经营,把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所形成的区域和它周围的土地都作为资本来经营。凡是有开发价值的用地政府先征用过来,然后贷款修路搞基础建设,待路两边土地的商业价值展现出来以后,通过拍卖招商偿还银行贷款,以此形成城建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