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所以才能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感叹。庄子的“无己”,就是于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宗炳的“澄怀味象”与这些不谋而合。欣赏山水为的是什么?不就是“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吗?
从以上方面看,《山水画序》的“道”是以儒家思想下的“仁”道为底蕴的,但却显现出老庄的“道”,不能简单的判断是儒家的“仁”,或者老庄笔下虚无的“道”。但把它看作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道家思想是可以说得通,而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赖秀锦【原标题:由宗炳《画山水序》而来的“道”的联想】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朱熹.四书集注[M].凤凰书社.2008
【5】唐·李延寿.南史·宗炳传[M].卷三八~卷八○.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