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杨贵:红旗渠精神永存

2013/10/31 17:04:36 点击数: 【字体:


    采访印象:

  10月27日上午,“红旗渠精神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听说杨贵也来了,赶紧去采访这位数十年前就已闻名的英雄人物。

  走进展厅,一眼便看见一位满头银发、身材高大的老人正在接受电视记者的采访。老人的身后是一幅大型黑白纪录照片,照片上一位头戴安全帽、肩扛锄头的年轻人神情严峻地走在修渠大军中。仔细一看,照片上的年轻人正是眼前的这位老人。不用问,这位老人肯定就是杨贵了。

  杨贵热情地介绍着展览的情况,神情和蔼、慈祥,他的身高一米八五,人们仰视着才能和他说话。这位78岁的老人曾经率领着武工队打过日本鬼子,曾经带兵追击过土匪,还在林县那么艰苦的太行山上,十年里风餐露宿地修建天河一般的红旗渠,如今他的腰板依然是那么挺直,声音仍是那么洪亮,目光炯炯有神,一副老英雄的模样。

  接受完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杨贵随记者向会议室走去。刚走几步,突然被一群五六十岁的妇女拦住,“杨书记,和您照张相行吗?”她们“呼啦”一下把杨贵围住,这位说:“我六十年代就去看过红旗渠,可惜没能见到您。”那位说:“我们早就知道红旗渠,您真是党的好干部,我们得向您学习。”有的还说:“那时候太苦了,但那是一个多么让人怀念的年代啊。”杨贵被大家说得感动了,一个劲儿地和大家握手。那情景,就像是明星遇上了追星族。

  杨贵的衣着特别朴素,走在马路上和普通人一样。但在河南,特别是在林州市,即原先的林县,你知道杨贵的威望有多高吗?就连河南省委的一位副书记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样的评价是否太高?当你看过这个展览之后,相信就不会再有疑虑了。因为都江堰和红旗渠虽然都是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但红旗渠施工的规模及难度远远超过了都江堰,而且是把60万农民从极度的贫困中解救了出来。难怪人们要把杨贵当作英雄,比作李冰。

  如今终于见到了杨贵,很早以前就有这样一个悬念,即红旗渠开工于1960年2月,林县人民本来就很穷,为什么偏偏能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建成工程浩大的红旗渠?记者请杨贵回答这个问题。同时请他讲40年前的红旗渠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做全国性巡展?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当今具有何种意义?

  记者:红旗渠建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如今为何要把一件40年前的事迹拿出来重新展出呢?“红旗渠精神展”是谁组织的?

  杨贵:去年10月1日,“红旗渠精神展”首次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组办人是河南省林县县委,最初的目的就是想宣传一下林县,扩大知名度,好让人们到那里去旅游或投资。不想展出后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几乎每天都有1万多名群众自发地前去参观。媒体一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去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领导人都去了,大家看过展览后都说好,都跟其他的人说:“这个‘红旗渠精神’太好了,你们都应该去看看。”于是去的人越来越多,计划10天的展览,到最后的一天,参观的人数仍是上万,而且仍有群众要求参观这个展览,结果把展期延长了7天。

  展览结束后,中宣部召开上海、广东、重庆、西安4省市宣传部长会议,决定让“红旗渠精神展”先到这4个城市去展出,大家一听都非常欢迎。林县县委十分高兴,但为经费的事情为难,为此中宣部特批一笔巨款,资助这个展览,同时要求在哪里展出时,该地市委也要出资扶助这个展览。后来展览的举办人也升格为河南安阳市委。一年来,“红旗渠精神展”已先后走过了包括香港在内的11个城市。无论到哪儿,展出的效果都是很好,许多群众看过之后,回家动员自己的子女也来看这个展览。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广大群众会这么喜欢这个展览。

  记者:如今年轻人知道红旗渠的不多,中年以上的人知道,印象也已淡薄了。您能否给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背景,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杨贵:好。原先的林县就是现在的林州市,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林县缺水,降雨量年均600毫米,全部集中在七八月份,那雨不下时特旱,一下就是洪水,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林县缺水到了啥程度?外人无法想象,全县550个较大一点的村庄,有307个村庄远道取水,其中5里以上取水的181个村,10里以上取水的94个村,10至20里以上取水的30个村,20至40里取水的2个村。说是取水,也不是到那儿舀了就走,而是要排队,许多人一挑子水需要排到天黑。那里的人别说是洗脸,好多地方连手都洗不起,手脏了用土一搓就算了。桑耳庄有个村民叫桑林茂,大年三十的晚上一挑水到了天黑才到家。新过门的儿媳妇孝顺,在村口那儿接过了挑子,想让老父亲歇歇。不想没走几步“啪嚓”一跤,两桶水全倾了。没人埋怨那儿媳,知道她也是好意。但那儿媳受不了了,转天就是大年初一呀!觉得对不起一家人,夜里就上吊了。全家人万分悲痛,春节那天掩埋了儿媳的尸体,天一亮全家人把门一锁就走了,逃荒到山西,再也不回来。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2012.07.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