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北宋三朝宰相—韩琦

2013/10/24 10:18:39 点击数: 【字体:

北宋三朝宰相—韩琦
位于福建泉州的“韩琦出生地”石碑
北宋三朝宰相—韩琦
韩琦墓地考古现场


    北宋九帝,历时160余年,历任宰相很多,但相三朝(仁宗、英宗、神宗)顾二帝(英宗、神宗)为相者,唯韩琦一人;论北宋名人、贤臣,今人多言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而宋人则以韩琦为首。

    韩琦,字稚圭,原籍河南省安阳县水冶镇向阳村。这向阳村旧称铁佛寺村,古称韩家庄。该村西200米处,今尚有一座宋碑——韩琦父亲“宋故魏国韩公(韩国华)神道碑”在焉。因年代久远,该碑面石痂纵横,酷似苍劲的梅枝,石斑点点,又如盛开的梅花,故当地百姓称它为“梅花碑”。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韩琦出生在福建泉州韩国华泉州知州任上。

    宋代,继唐之后实行科考取士,但实行了多项改革:一是状元要钦点,中了进士就成了天子门生;二是试卷要密封;三是考试内容也不再老是诗词歌赋,时文政论成了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成全了韩琦。天圣五年(1027年),刚满20岁的韩琦参加科考,得中三甲第二名,也就是俗话说的“榜眼”,顺利进入天圣进士“集团”,后来成为天圣进士“集团”之首领。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韩琦任左司谏,上书仁宗,在一天之内罢免四位平庸无为的宰相。《宋史·韩琦传》记载:“……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副宰相)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皇太后降诏——抑制有人通过皇太后获取官职)……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这段话给予韩琦十分恰当的评价。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对宋不再称臣,并兴兵侵扰边境。康定元年(1040年),夏竦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副之。韩力荐知越州(绍兴),大他19岁的范仲淹改知陕西永兴军,与他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共同经略西北,指挥西北战场。

    当时西北边境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说明“韩范”在西北宋夏战争中的威慑作用。今人谈论宋代名臣,多提及范仲淹,而不知韩琦,殊不知宋人则言“韩范”,是把韩琦排列在范仲淹前面的,韩琦是范仲淹的伯乐。

    庆历三年(1043年),宋夏双方再启和议,最后达成协议:西夏元昊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岁给绢帛、银、茶;开启边境口岸,恢复民间贸易往来。韩琦、范仲淹、狄青班师还朝,韩琦拜相,范仲淹拜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仁宗责成和期望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于是有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中心思想是淘汰不称职的官员,对于只当官不干事的庸官,一律要罢去。这就触犯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庆历五年(1045年),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以韩、范结为朋党为由进行弹劾,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相继被贬出京。

    新政的废止,也许是仁宗皇帝的一时兴起,也许是不便驳夏竦老臣的面子,但时过不久,韩琦、富弼、欧阳修、蔡襄就又回到了京城。经过调整,在韩琦的主导下“新政”继续进行。欧阳修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朋党论》流传后世。他对韩、范结朋,说是“君子有朋”——“君子之真朋”;而“小人无朋”或曰“小人伪朋”……读起来虽很解气,但也给反对派以口实,增加了新政的阻力,最终导致新政的再次搁浅。范仲淹外放,韩琦自请“补外”,去了定州。

    韩琦人是到了定州,心却还在朝廷。他将定州一废亭重建为阅古堂,择古贤守良将凡六十例,绘之堂壁,发誓“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结果五年里,他将这个边陲(宋辽边界)重镇治理得政通人和,以致附近数州百姓赴京击“登闻鼓”,请朝廷为韩琦立生祠。富弼、范仲淹闻之,作诗以记之,对韩琦寄予无限期许。

    按照宋朝的规矩,官员在地方任职,只能干一届3年,而韩琦在定州干了两届6年,仁宗方将他移知并州。并州地处辽与西夏之间,依然是北宋之战略重地。就此可见仁宗对韩琦依托之重。不过这时韩琦已积劳成疾,身体十分虚弱,仁宗派御医齐士明前往为其诊治,认为韩琦系劳累过度所致,且并州地方太寒,建议他移地疗养。韩琦接受齐士明之建议向皇上请求回故乡安阳。按宋朝旧例,官员禁在本乡任职,可是仁宗又一次破例,答应韩琦改知相州。

    相州,就是今天的安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韩琦的身体在这里终于得到了恢复。他将衙署后园扩改后,借“时康与民同乐”之意命名为“康乐园”,园中一堂,则题名为“昼锦堂”,位于今安阳老城区东南营街处。

    韩琦建了昼锦堂,请欧阳修作文以记之,欧阳修写了《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宋人赞誉《相州昼锦堂记》为“天下文章,莫大乎是”。韩琦又请蔡襄书写以便立碑。蔡襄为慎重,不使一字有失,将全文每字一纸书写多多,择其中优而不失法度者裁截布列,连成碑形,而后刻之,故“相州昼锦堂记碑”又谓之“百衲碑”,被宋人誉为“本朝第一”。

    《相州昼锦堂记》及“相州昼锦堂记碑”因欧阳修之文章好、蔡襄之字好,更由于韩琦人品之好而名传后世。

    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任富弼与文彦博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行政长官),任韩琦为枢密使(军事长官),韩琦辞而不就。次年,也就是嘉祐元年(1056年),仁宗再诏,韩琦自相州还朝,嘉祐三年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汴梁晚报 2012年2月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