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最美乡村女校长”:成名之后“美丽”依旧(4)

2013/10/18 9:41:49 点击数: 【字体:


    【父母】闺女曾常躲在屋里哭

    烈日炎炎,脚蹬三轮,走街串巷,收购旧书——今年夏天,出现在郑州街头的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帧非同寻常的“李灵映像”,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当时灵儿去郑州干啥,俺都不知道。”李灵的母亲刘桂芝,是个朴实厚道、不善言谈的农村妇女。她说,今年一放暑假,李灵对她爸说想去郑州,她爸以为女儿是去游玩,并没放到心上。“6月底的一天,有个报社记者找李灵,俺才知道孩子吃了恁大苦!”刘桂芝回忆,记者拿出李灵骑着三轮车的照片,说她在郑州光收小学生用的书,饿了渴了就啃干馍,喝白开水。

    “俺心疼得受不了,灵儿是个女孩子,还没成家呢!说心里话,俺怕人家说她不像个女孩样儿,办个学人都办傻了,将来谁还敢跟俺闺女提亲说媒啊?”刘桂芝说。

    李灵的家在许湾乡程寺村,离学校三里远。2002年,李灵从淮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打算办一所小学。“孩子想办学,我当然支持。”教了近40年政治课的中学教师李丙兴忆起女儿李灵当初的决定,说当时就和她结成了“同盟”。他帮助李灵租用校址,借遍所有亲朋好友的钱建起了校舍,又聘来十多名老教师。

    学校办起来了,油印机、大喇叭、书桌、教具等是李灵从别校淘汰的旧物件中买来的,简单翻修后派上用场。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民办学校无法享受国家免费教育,教辅材料大量匮乏,成了李灵的心病。

    “闺女经常躲到屋里、厕所里哭,我和她爸劝她,说实在不中,学校就散了吧。可灵儿说再难也要办下去,村里很多人出门打工了,留家的孩子不上学不行。”刘桂芝说,看李灵态度坚决,她和老伴在学校搭个窝棚,吃住在学校,陪着女儿。

    记者看到,李灵父母居住的小屋四面用塑料布遮挡,顶棚覆盖石棉瓦,不足15平方米的屋内凌乱、拥挤、逼仄,除了一张大床,就是角落里码放着的几台未开箱的电脑和一些教具。“这些东西是好心人捐的,不能弄坏了。”刘桂芝说。

    时近中午,刘桂芝走进窝棚旁边的厨房忙着烧菜。“几百个孩子在学校吃午饭,俺请了几个亲戚过来帮忙,今天吃大肉烩菜和白面馍。”刘桂芝告诉记者,李灵86岁的姥姥在老家种了一亩地菜,隔几天就让人送来一些。“叫孩子们上好学,吃好饭。这是灵儿定下的规矩。”刘桂芝说,女儿的话,“不能不听”。

    【李灵】最怕辜负大家的爱

    图书6万多册、书柜20个、电脑8部、钢琴一部、电子琴4部、衣物和体育器材若干、捐款11万多元……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被李灵一一登记珍藏。

    “我们缺什么,社会就给什么,这逼着我们要有更大的提高。做不好,良心上过不去!”李灵在郑州收

    书的时候,许多送书给她的人没有留下名字,这让她觉得很遗憾。后来,只要有人给学校捐款捐物,不管捐多少,李灵一律记在本子上。

    李灵经常翻看这个小本子。有空的时候,她会一一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向每一个帮助她的人说声“谢谢”,有时她还登门拜访。一个叫陈万春的老人捐了两万元。老人家在新密,李灵选择一个周末,带上两个学生和一些土特产,坐车到新密看望陈万春。

    每收到一笔捐款,李灵都会主动询问捐赠人钱想怎么用。一个在外地打工的人每个月给学校捐200元钱,李灵在电话里和他商议好,用这笔钱批发桶装水,解决孩子们喝水的问题。

    后来,捐款人给李灵发来一条短信:“你念念不忘别人的恩惠,心中常怀感激之情,足以为人师表、学生楷模。”李灵说,等将来有了新校舍,一定要立一块碑,刻上所有捐助人的名字,一块碑不够用,就再立一块。

    在学校,李灵把对捐助者的感恩,化为对孩子们的爱。

    按规定,在学校吃饭的学生一顿要交一块钱。“四、五年级的孩子,一顿能吃三四个馒头,一块钱根本不够。”尽管如此,李灵还是让食堂尽量把伙食办得好一点,除了馒头,还有包子,每周孩子们还能吃上一次煮鸡蛋和油炸丸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9年12月16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