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同发:郭昕的短篇贵在简洁,妙在传神
通过阅读郭昕的长篇作品,我可以感受到,他游刃有余地将丰富的写作资源整合在一起。不过,相对来说,我更看好他的短篇小说:语言干净明了,凝练而不失轻松,在精巧简洁的形式中,展现人生哲思。以他的短篇《北京不是故乡》的结尾为例,他写到农民工小五花钱找了个以前是唱戏的中年女人来照料陪伴陆路的瞎眼老娘,“那女人说,五,你放心走吧,我唱半辈子戏,这出戏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就这么几句,我觉得这是一个大作家收笔的气度。从郭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试图通过简洁、朴素的呈示,指向生活世界所潜隐的巨大的复杂性。他以叙述从容流畅,质朴自然简洁的语言风格,含蓄深厚的情感文字张力,逐渐树立出自己独有的文字风格。
孙方友:郭昕作品中的韵味和力量
纵观下眼下的乡村小说,多是以主题基调,将道德善良推向极致,而精神冷漠又成为了最为方便的写作姿态,而郭昕的长篇,却能另辟捷径,写出了新城市人的深层挣扎和奋斗、无奈和痛苦。史铁生说,“从个人出发,去追问人类的普遍困境”。“从个人出发”,这个应有之意,就是在创作构成中,必须把自我摆进去,勇敢地、毫无保留地将内心伸出最隐秘的角落呈现在他人面前,这样的勇气似乎非常人所能具备,我认为郭昕在《城市课》中做到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书中的陈东文基本上是他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创作能够抵达书中人物的心灵,能够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事写得流畅好读,但是读后总能给人一种沉重的情感压力,让人不得不再三回味。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他的这部长篇写的并不是引领时代潮流的英雄人物,而恰恰是一些非英雄,甚至是反英雄。书中人物大多是从农村走进城市的男男女女,在主流社会之外,是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他关心的是他们的命运,作品的力量使读者也不得不关心他们的命运,并且能使我们对这些人个人命运的关切中感受到历史潮流的涌动,使读者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关系产生深刻、深入的联想,让人通过故事的叙述,思考社会权利和金钱是如何凌驾于弱势群体之上的;思考造成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以及人类的毒瘤。这种宽厚的人类性,对人类命运的忠诚关注和深切的同情,对人类的深刻性的理解和诠释正是高质量作品所要求的高度,即文学形式上的形而上的高度。
我不敢说郭昕已达到这种高度,但你读过《城市课》之后不得不承认,他已拨动了你内心深处的心弦,让你为之一颤。除此之外,他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已经显示出了客观的叙述能力,以及文学的韵味和力量。作品中描绘的种种人生姿态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展示出作者的精神品质和感受方式,让我们触摸到一种在当下社会新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体现到一种沉重的艺术思考。
乔叶:郭昕作品的艺术源泉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
我认为,文学表达着我们对世界、对生活的个别的、殊异的感觉和看法,否认和抵抗着生命的单调和浅薄,让我们感受到人心和人性的丰富,柔软和多样,从而体验到更有意味的人生。郭昕的文笔平实、简洁,整个作品结构饱满结实。另外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短篇,写的很有味道,如《洗澡》《水桶白月亮》、还有《说媒》等短篇,有孙犁的味道,很淡雅,很有后味。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超越时间的局限,让自己活着的时候,人生更为清晰、睿智和辽阔。虽然郭昕更多时间是在商海打拼,但我相信在他心中,文学就像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焰,照耀和温暖着他的心。对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讲,写作就是中心。生活作为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也将会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宝藏,因为他像是一个扎根于社会内部的观察者,对于人性和人心的丰富度和复杂性的体验,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由此,我也相信郭昕的作品会越来越厚重。
张宇:期待郭昕在追求中蜕变与超越
与郭昕作为忘年交,虽然年纪不同,但毕竟都是从乡下走来的人,毕竟根都在乡下,心近。郭昕原本是乡下的孩子,从遥远的豫东平原的庄稼院出发,怀揣着微薄的零花钱和不多的干粮,一步一步竟然走进了河南省会郑州,稳稳当当地当上了城里人。现在他还很年轻,我就想,如果他一直往前走,将来他会不会走到北京去?我看到他一直没有放弃写作,一边挣钱,一边写文章,如今他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他开文化公司,在如今的中原市场上横冲直闯,可以说是少有的真正懂得怎么样把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人。他在现实生活里活得精彩,在文字世界里也以勤奋作舟成大器,他的五卷文集就是佐证。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蜕变与超越,以我的生活和写作经验来说,铁成钢,需经过高温的锤炼;茧成蝶,需经过痛苦的蜕变。人生的蜕变是需更深刻的质变,才能脱胎换骨,焕发光彩直至超越自我。对于郭昕,我也期望他在追求文学与生活的平衡中蜕变,书写出超越自我的个人历史。【原标题:蜕变与超越——河南青年作家郭昕作品研讨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