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说一下我的意见,对于郭昕作品我是先于其本人而熟知的,作为一个非专业写作者来说,在创业的同时坚持写作,并出版五卷文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虔诚、执着的态度。也正因为他不是职业作家,以其写作语言干净、叙述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生动等鲜明风格,使得作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审美观念相吻合,有着丰富、易读的特点。同时,他以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感受,用独有的表达方式,解读现代人的生命状态。他对于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的差异性的思考,使得他的作品有着冷峭、深邃的现实观照。他的作品立足于个体视角,透过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在时代剪影中探寻人类当前状态与个体命运走向。随着作品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命运的变化,凸显作者对于个体迷失的忧虑,呼唤体现个体人的价值,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李静宜:郭昕作品充满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郭昕作品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辛酸与苦难的再现和诠释,表现出这一群体的困境与抗争,表达他对底层民众真实命运的关注。他作品充满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了解他们的困境,感受他们的苦难,书写他们的生存焦虑,喊出他们的期待和希望。我认为,郭昕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抚现实中躁动不安的灵魂,以文学的特殊方式对社会文化做出文学回应。比如他在《城市课》里,以“从乡村到城市,不过是从奴隶成为了奴隶“为题,表达出作者在城市的喧嚣和利禄面前的冷静和清醒认知。郭昕以新闻记者职业为写作优势,借记者视角,向读者展现出当下社会的光怪陆离。正如阳光的另一面有阴影,尽管他通过作品剖析了社会制度存在的不公正,甚至人性阴暗面,也厘清了作者对人性善与美的追求与坚持正义力量的价值尺度。郭昕作品向我们显示出的底层文学样式,尽管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甚至有些许的粗俗,但也因为真实、纯朴,所以是生气勃勃的,也因为其平凡而具有极为顽强的生命力。
孔会侠:以文为镜,引发读者内心深处共鸣
郭昕的写作,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一个非文学的专业人士,在从事其他职业并做得有声有色的同时,竟然花开两朵,在需要沉寂的文学领域也耕耘得不亦乐乎,一下子出了厚厚的五卷本全集,其对文学持久不息的热爱跃然纸上。郭昕的写作让人相信:文学,在这个经济大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依然有许多灵魂在各个角落呼应与守护,文学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精神的清理与生长,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越是在精神荒漠的年代、人心昏昧的社会,文学的价值才显得更为重要与高贵,文学的责任也更加沉重与庄严。《城市课》和《鱼的海》是他多年写作经验的体现,是对自己多年丰富社会体悟的形象表达。这两部小说象镜子一样,清晰地反射出社会某些领域的现存状况,反射出世道人心的真实质地。这两部小说都是从主人公开始认识社会开头,在一系列曲折起伏的生活历程中,慢慢识别社会、识别人生、识别人心,最后失望感慨,但无论经历什么,路还要走下去。这两部小说,在我看来,情节结构以及意义表达都不错,情节曲折多变吸引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揭示,亦引起人发自自我经验内心深处的共鸣。
李少咏:郭昕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读完五卷本《郭昕文集》,主题大概可以概括为“一个闯进城市的乡下人寻求自我认同的青春笔记”。几个关键词或显或隐地游走在文本当中的身影或者足迹,成为小说的基本元素,支撑起整个小说的叙事框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句子意义的产生通过选择和组合的过程,是相同与差别之间的关系网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观点观照下,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性作品在其表现的多样性之外,大体都能够找到一种共性结构,通过这种共性结构,作品可以巧妙地传达出蕴含在它自身内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启示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郭昕小说在叙事上有几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框架,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元素的相互对立或者相互映照表现出来。这些相互对立相互映照的生活元素主要有乡村——城市、肉体——灵魂、丈夫(妻子)——情人、新生——死亡、忠诚——背叛等。而乡下人进城、认同与寻求、争斗与仇恨、阴谋与爱情、单纯与重复、坠落与飞翔、理性与欲望等几个关键词在结构主义视域中各自表演着自己,让他的小说有了鲜活的血肉还有强韧的灵魂。
站在城市的边缘,冷冷地注视着文明世界中人性的异化,郭昕应该是感到了彻骨的寒意的。寻梦而来,自然不想与失望相伴。“归去否,归去罢”。既然梦已碎,何不回故园。都市已在理想的追寻中轰然倒塌,故乡也许会收留破碎的梦吧?这梦,是于孤绝的失望中点燃起的一盏希望的灯。当然,本质上说,郭昕还是在自以为灯,自以为靠的,这种的努力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给我们留下这些优秀的作品。
墨白:郭昕小说中的普遍性与典型性
在《城市课》里所表现出的文学主题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民所进行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移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运动,而郭昕小说内容所反映的就是这个,所以,他小说的社会主题,具有普遍性。而《城市课》中的小说人物,又都具有典型性。比如陈东文,他就是一个现代人对传统道德的坚守与改造的亲历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像他这样具有农村生活背景的人,来到城市里闯荡的青年人奋斗的历程;比如林子明,这是一个没有了羞耻感,没有了道德底线,只讲金钱和权力关系的人物,而这个人物恰好切入了我们目前社会的精神与道德的本质。这些人物都具有典型性。熟悉郭昕的朋友也会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作者的身影,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课》里的主人翁所经历的,正是郭昕本人在这个时代的生存状态,他通过小说写作,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自己的感受转换成了精神产品,而正是这些,使郭昕的写作呈现出一种生命意义来。这对一个生命的个体,尤其重要,他的重要性在于,别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是独一无二的,金钱不能,权势也不能。
刘海燕:郭昕的文字流露着率性和真实
我先读了郭昕的《余思录》,也就是他的阅读、记忆与思考,可以看出,他漫长的阅读经历,对文字的敏感,对自身、文学和大千世界的静心思考……作为一个写作者,郭昕已经完成了一个阶段的阅读和思想训练。这些文字,流露着率性和真实,令人感动。长篇小说《鱼的海》,很好读,也很有趣,对鱼的科普性摘引与对人的探索性描述,并行展开,而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