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风清日丽云霄碧海燕展翅任翱翔——访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

2013/9/24 8:45:54 点击数: 【字体:


    1981年,李海燕自砸“铁饭碗”经受了巨大压力;27年来,她与海燕技校在风雨中前行;今天,她名利双赢,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10多万人,“海燕技工”品牌享誉大江南北!

  自砸铁饭碗下海捞螃蟹

  李海燕,女,汉族,1961年10月出生,太康县人。

  1981年,刚刚20岁的李海燕是服装厂的正式工,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的服装行业,这工作何止是铁饭碗,简直就是金饭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海燕发现当时最热闹的周口市五一路上,三四家裁缝店门庭若市,成衣店却门庭冷落。原来,做一套衣服需要13元钱,而买一套同样衣服需要近30元钱。当晚,装着满脑子服装元素的李海燕彻夜未眠。

  “我把服装厂的工作辞了,准备自己干服装店。”李海燕的决定就像一颗炸弹,把全家人都震蒙了。孰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超强动力,已经注入李海燕的脑海里。“别人求之不得的铁饭碗,你倒要放弃。”李海燕没有辩解,但她毅然决定非干不可。

  她在五一路南段租了两间房,小服装店开张了。与众不同的是,她的服装店不单做衣服,更重要的是培训裁缝。初始,小店果然不景气,没有订单,更没有学员。

  “把咱服装店培训裁缝的事写成小广告贴出去行不行?”李海燕的又一个壮举——宣传,令丈夫敬佩不已。果然,小广告贴出去两天,就来了18名学员。李海燕每人收了18元学费,且全部用来买布料、剪刀、尺具。第一批学员毕业了,她没有挣到一分钱,反而赔了技术。然而,那18名技术过硬的学员分散到周口各地,无形的辐射宣传效应,引来100多名农村女青年,甚至还有服装店的裁缝,她们甘愿拿更高的学费向李老师学真本事。

  李海燕第一次尝到了秋后“蟹黄”的鲜美。

  博爱为学子全国筑英名

  10年里,海燕技校为周口培养了3万多名裁缝,全市10个县市183个乡镇1000多个行政村集市,凡是服装店,必有她的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瞻远瞩的李海燕又盯住了全国市场这块蛋糕,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海燕技校又增设了厨师、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电子应用等专业。这时,李海燕发现社会上的苦孩子太多了,甚至还有些残疾人前来学习求生存,她的博爱油然而生。

  沈丘县莲池乡的邹秋莲,从小父丧母嫁,14岁还没穿过新衣服,李海燕没收她的学费,反而每月给她300元生活费。20年来,李海燕接收孤儿和特困生1万多人,残疾学员4980人,下岗职工3990人,减免学费820多万元。看着求知似渴的学子,她下定决心要给每一个学生找到工作,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标。

  1992年,她贸然带着300名学生南下到“步步高”找工作,但厂家根本不让进门。“如果进不去,300名学生就砸了海燕技校的牌子”,她抱着一颗恒心,拿着烧饼和水坐在步步高门前等,只要有领导出来,她就上前自我介绍。两天过去了,她没有吃下一个烧饼。第3天下午,她的诚心终于打动了厂领导,决定让学生试一试。结果,300名学生凭着过硬的技术全部留下。之后,“海燕技工”响遍全国,各企业抢着与该校签培训订单协议,还有许多厂家为了抢生源,无偿提供巨额价值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

  就这样,当初“私塾”式的专业班蜕变成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占地320亩,开设服装设计、数控应用与维修等46个大专专业,教职工312人,长年在校生6000多人,她的学子遍布全国各地600多家企业。“海燕技工”被评为全国十大劳务知名品牌。

  李海燕成功走出一条“长短结合、校企联合、订单教育、因人施教、适时就业”的成功办学之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扶贫开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全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数以千计的荣誉,为李海燕铺就金光大道。由于对社会人才培养贡献巨大,2004年,李海燕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2007年受到中央领导贺国强等亲切接见,并代表国家到德国等地交流职教经验。

  大解放大跨越

  敢做职教领头雁

  擦拭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奖牌,盘点几亿元的资产,已经年近半百的李海燕准备坐享清福。可是,自从参加了全国两会,学习了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肩负着一种责任,祖国需要我,我要为社会培训更多的技术人才。身为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的阳光政策的普照下,在风清日丽的职教大市场中,她又要向更高处飞去。

  一向冲在最前面的李海燕提出要以学校对接国内大中型企业,并向国外输送技术人才,5年内完成职教本科院校的成功建设。对此,周口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按照李海燕规划的千亩本科校园,已首批批复360亩。

  李海燕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判定,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联,要遵循市场规律,把职业教育既当事业,也要当成产业,努力做到教育与市场对接,与经济对接,与国际对接,与未来对接,创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报记者 张 靖【原标题:风清日丽云霄碧海燕展翅任翱翔——访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8年08月2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