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王德明,42岁,四川省达县人。1995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郑州铁路局洛阳车辆段洛东列检所,当了一名检车员。2002年被评为郑州铁路局劳动模范,2003年荣获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2004年被铁道部命名为“百强检车员”,200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1年检车生涯,安全检车10万辆“无漏检”,查出安全隐患50多起,400多起故障手到“病”除——洛阳车辆段洛东列检所检车员王德明被人称为“车辆大夫”。
“门外汉”变“难不倒”
1995年9月,三十出头的王德明结束了13年的军旅生活,转业到洛阳车辆段洛东列检所,当了一名检车员。
隔行如隔山。进了铁路系统,拿起检车锤,第一次参加车间的业务测试,王德明名列倒数第一。
“业务练不精,不是合格兵。”在部队业务精湛屡次立功的王德明咬定一个字:学!他要让检车锤慢慢“听话”。
王德明把《车辆构造与检修》等业务书籍找来,逐字逐行读,还把技术标准、作业程序等抄在200多张卡片上,随身携带,有空就背。在班上,他向老师傅“取经”。下了班,他在练功车下钻进钻出,各种配件装了拆、拆了装。在家里,他请妻子孩子当“监考老师”。
一次,洛阳车辆段召开防止事故经验交流会,配件车间轴承班工长管志军谈到对一种新型车辆滚动轴承故障处理的体会,散会后,王德明缠着人家到现场,实地介绍技术要点,直到弄懂才罢休。
多年的刻苦钻研,使王德明这位昔日的检车“门外汉”,变成了业务上的“难不倒”。
2002年2月18日凌晨2时多,王德明已连续接发列车8列,此时,27035次货车又有11辆装汽车的平板车待检。车下空间狭小,王德明贴着道砟钻进车底。经过精敲细看,他在第五辆平板车的枕梁上发现350毫米的裂纹!
洛阳车辆段的检车员,胸前都佩戴着一枚工牌。王德明的工牌,塑料膜磨掉了,字也看不清。原来,他每次检查车轴时都要“头过轴身”,前胸一次次碰到车轴。如此千万遍重复,就是铁牌也磨平了。
有人做过粗略统计,王德明和同事当一个班12小时,检查车辆100辆左右,仅走过的路程就有20公里。一双解放鞋,王德明俩月就穿破了。
“一大怪”和“两件宝”
王德明检车有“一大怪,两件宝”。
“一大怪”:王德明白天带照明灯。车辆不断换型,故障越来越复杂、隐蔽,加上车下空间小、光线暗,故障很难被发现,王德明坚持白天带灯作业,硬让近百起故障在灯光下“原形毕露”。
“两件宝”是指听诊器和放大镜。滚动轴承故障多在内部,从外看很难发现,检车现场又嘈杂,顶转轴承时很难听清异响,王德明为此伤透脑筋。一次到医院看病,医生手里的听诊器让他眼前一亮。自费买来试验,嘿,还真管用!不久,王德明又买来放大镜,借助它发现车辆底部部件的细微裂纹。10年来,王德明对滚动轴承故障的扣车兑现率达100%。近4年,他共防止4起滚动轴承故障,有3起是靠听诊器“听”出来的。
2003年,王德明借鉴中医诊疗法,归纳演绎了四字检车法,赋予“望、闻、问、切”全新内涵。望:执行标准全面看,关键部位重点看,发现异状贴近看;闻:提前接车听震动,敲打车轮听回声,转动轴承听异音;问:作用互控问对检工友,车辆异常问前方工友;切:典型故障自诊,疑难故障会诊。此法推广后,列检所防止故障件数增加60%。
王德明还从自己发现的70多起制动梁故障中,总结出“头过轴身,探身细看,兼顾两端,敲打诊断”的防止制动梁故障检查法,编写了排除故障的顺口溜。这些都成了检车员们学习的“活教材”。
王德明没有陶醉在经验和成绩里。车辆段即将安装车辆运行安全预警系统,他已申请参加系统培训。“咱虽是个普通检车员,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允许咱落后啊!”王德明说。
(图片由本报记者王明浩摄)
劳动者感言
用力干,只能把工作做完;用心干,才能把工作做好。本报记者 王明浩【原标题:王德明 用心干活的“车辆大夫”——记郑州铁路局洛阳车辆段洛东列检所检车员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