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画像
梅花奖获得者汪荃珍饰演刘青霞
5月12日晚,由开封市委、市政府和省豫剧三团联合打造的大型豫剧《刘青霞》第九场在东京艺术中心上演。
刘青霞是辛亥革命女志士,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根据其生平事迹改编而成的同名豫剧《刘青霞》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刘青霞的革命经历与家庭生活两条线索交叉铺叙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巾帼英雄形象。
据介绍,作为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确定的重点剧目,《刘青霞》会聚了国内一流的主创人员。该剧由著名编剧张芳历时两年先后15次修改成稿,由连续6次荣获国家级大奖的总导演谢平安执导,由省豫剧三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汪荃珍领衔主演。该剧成功塑造了以刘青霞为代表的河南人的革命形象,让更多人知道了刘青霞的事迹,进而更好地宣传了河南、宣传了开封,对提高开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促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昨日上午,在开封一并召开了“汪荃珍表演艺术研讨会”,省内外知名专家出席,对汪荃珍的艺术表演进行了研讨,将进一步把该剧打造成精品。
刘青霞其人:
刘青霞,这位“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女子,没有甘于在深宅大院中享受富贵,而是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捐巨资支持革命、兴办教育,后来更是捐出全部家产,时人拿她与革命志士秋瑾相比,称“南秋瑾,北青霞”。
出身富贵,其夫为“河南首富”
在如今开封的刘家胡同,有座修缮一新的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去年11月16日刚刚修好开放的,此处曾是刘青霞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而在此前,早已破落的四合院掩埋在旧胡同里,长年被单位和居民使用,柱础槽朽,极少有人知道正如它的主人刘青霞。
刘青霞,原名马青霞,安阳人,1877年生,清末两广总督马丕瑶之女,嫁到开封尉氏刘家,出嫁后随夫家姓刘。刘家号称“河南首富”,家族商号“七十二茂、八十二盛”遍布多个省份,当时有一句话概括了刘家的富有:“从北京到南京,不吃别家饭、不喝别家水、不住别家店”,仅田产就有20多万亩,在尉氏当地更有“刘半县”之称。
曾被钦封“一品夫人”
虽然富有,但刘家子弟大多不学无术、坐吃山空,从小吸鸦片烟。结婚7年后,刘青霞丈夫刘耀德因酷爱吸大烟,最终生了瘩背疮而死。那年,刘青霞刚满25岁。
因父兄思想开明,创办实业,受其影响刘青霞也很有管理才能。丈夫去世后,她接手留下的商铺,让自己家的财产不断增长。但因没有子嗣,刘氏族人想争夺她的财产。她曾用私产18万多两白银填补公账亏空,但家族中人仍不罢休,财产纷争持续多年。
与刘家人贪财好利不同,刘青霞乐善好施,并赈济灾民,光绪帝为此钦封她为“一品夫人”。
捐巨资支持革命、兴办学校
1907年,刘青霞跟着二哥马吉樟游历日本。在日本,她加入了同盟会,开始接受民主自由等进步思想。在那里,她慷慨解囊资助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
这之后,她的公益活动便与革命、办学联系了起来:回国后创办中州女子学堂附小和华英女子学校,并捐巨款资助河南和北京的许多学校。开办“孤贫院”和“平民工厂”,资助创办进步刊物《河南》;捐给《中国新女界》杂志6600多两白银;资助同盟会地下联络点“大河书社”。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时,她又捐出巨额资金。
捐出亿万家产,生前用的被子都有补丁
早在1913年,她两次面见孙中山,表示要拿个人全部财产报效国家。孙中山曾亲笔为她题写“天下为公”和“巾帼英雄”,时人称“南秋瑾,北青霞”。1922年冯玉祥主政河南,她捐出全部家产约280万两白银,并叮嘱冯玉祥拿出一大部分兴办教育。当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300~400元,这笔钱现在约折合人民币10亿元。后来,冯玉祥将这笔钱大部分用在开封市政建设和河南教育事业上。
1923年,47岁的刘青霞去世于安阳娘家。刘青霞的侄女马恒太曾撰文追忆刘青霞去世前情形:她生活俭省,带回娘家的大红缎被子和夏天穿的绸衫都有补丁。(记者李肖肖文/图)【原标题:南秋瑾北青霞 大型豫剧《刘青霞》在开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