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黄顺力、李卫华两位先生所论,以个性解放为基调的五四精神,在《河南》也已有所显现。鲁迅1908年在《河南》第七期上发表《文化偏至论》,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以及“自觉至,个性张”的思想。著名文学评论家舒芜曾认为,“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乃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最高峰,不仅非当时的权威梁启超、严复所可及,也超越了后来五四时期的主将陈独秀、胡适”。《河南》在近代启蒙思想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
发现鲁迅,不能不说是《河南》的一大贡献。
学者张绛曾撰文介绍,1907年,27岁的鲁迅正在东京,他原本打算与许寿裳等人创办文艺刊物《新生》,由于经费困难,未能实现。不久《河南》创刊,通过周作人与鲁迅取得联系,于是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都成为《河南》的撰稿人。鲁迅以“令飞”、“迅行”等笔名,先后发表《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裴彖飞诗论》、《破恶声论》等文章,集中展现了他早期主要思想成果。
张宝明认为,鲁迅对《河南》很重要,《河南》对鲁迅同样也很重要。鲁迅后来在《坟·题记》中谈道:“因为那编辑先生有一种怪脾气,文章要长,愈长,稿费便愈多。”正是《河南》的约稿,使鲁迅更多地读书、思考、积累,并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整理出来。“前期的这些作品,奠定了鲁迅作为启蒙文学家的方向。”张教授说,“这段经历,是他成为鲁迅的一个重要理由”。
《河南》仅出版了十期,其犀利的革命言论,为清政府所难容,日本警察厅受清廷驻日使馆请求,勒令其停办。张钟端也因此被停止官费,刘青霞得知后,当即汇款,助他完成学业。
尽管如此,在辛亥革命前夕创刊的《河南》,仍对清末民主革命兴起与河南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冯自由曾高度评价革命宣传之重要:“中华民国之创造,归功于辛亥前革命党之实行及宣传之二大工作。而文字宣传之工作,尤较军事实行之工作为有力而普遍。蒋观云(智由)诗云,‘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诚至言也。”20世纪初期的河南,风气闭塞,民众思想落后于形势。《河南》的问世,极大改变了这种局面,如时人所论,对河南思想的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开发,“此杂志之力多焉”,“河南之革命思想,自是激荡,且由言论时期,进至实行阶段”。□首席记者姚伟实习生孙灿文图【原标题:“‘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5 《河南》让河南走向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