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年届六旬的塑像匠,却拿出几十万元积蓄创办了“襄城县阳光福利院”,专门收养品学兼优的孤儿。两年间,他就培养了21名大学生。他说他要在10年中培养200个大学生。
-本报记者胡丽波摄影报道
“靠近点!再靠近点!”
平时难得一笑的牛志远此刻喜上眉梢。随着一声“喀嚓”,他和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迟行刚和北大新生仲书芬的笑容定格在数码照片上。
牛志远是河南省“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创办人。7月19日,负责河南招生组的迟行刚亲自来到福利院,将一份录取通知书送到福利院孤儿仲书芬手中。
仲书芬是牛志远创办的“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的39个孤儿之一,在今年高考中,福利院还有16个孩子上了大学录取分数线,加上2005年考上的4人,牛志远已经培养了21名大学生。
“我的目标是200个大学生!”牛志远颇有豪情,一点也不像个六旬老人。
亲自下厨,让孤儿感受家庭温暖
在河南襄城县,牛志远的名字最早被当地人熟知,是因为他的塑像手艺。
1978年,32岁的牛志远学会了塑像手艺,此后20年间,他逐渐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同。在金属价格不太高的那个年代,他帮人塑铜像,利润颇为可观,到上世纪末,牛志远积累了大约40万元财富,这在当地来说算是很不错的富裕户了。
“我是雷锋的同龄人,总希望雷锋精神能时时存在。”牛志远告诉《公益时报》记者。1998年,他花3个月时间塑了一尊雷锋像免费送给县人武部,希望每一个进出这里的年轻人都能向雷锋学习。这一年,他还先后捐出了4尊伟人铜像,价值数十万元。
生意中,老牛注意到了孤儿。他想,“伟人,你塑他是伟人,不塑他还是伟人,捐铜像的钱不如用来办个福利院。” 于是,从2000年开始,牛志远开始实施自己的福利院计划。
按照当地民政局的要求,福利院以“助养”方式接收孤儿,福利院不作孤儿的监护人,而只是资助人。但这并不妨碍福利院的人气越来越旺。现在,39个孤儿生活在这里,一到周末,那些上中学寄宿班的孩子一回来,院里就显得很拥挤,但这也让牛志远高兴。他不仅自己把家完全搬了过来,还动员儿子参与服务和管理。
每天早上5点半,牛志远会准时起床给上小学的10个孩子做早餐。孤儿周垒告诉前往采访的《公益时报》记者:“ 牛爷爷从来没给自己亲生的孙子做过饭,交过学费。他对我们比对自己的亲孙子还要好。”
“有血缘关系的需要我关心,这些没血缘关系的更需要我的关心”,对于孩子们的谢意,牛志远总是轻描淡写,他说:“到了福利院,我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牛志远知道,不少孤儿心理上总会有一些不同于平常孩子的特征,“我需要去感化这些孩子,每天给他们做饭,带他们买衣服,洗澡,看病,只有这些小事才能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只收养品学兼优的孩子
牛志远从不隐瞒自己接收孤儿的原则——品格端正,追求进步。
“我收养的孤儿,全部是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有小偷小摸毛病的孩子坚决不收。”牛志远说。
对此,当地有人泼凉水,说牛只收养学习好的孩子,“是为了出名”。
“那是对我的误解。你想啊,那些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咋要啊?”牛志远解释,“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我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因为我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避免好苗子因为家境困难而流失。”
孤儿小娟(化名)的经历,或许可以成为牛志远收养标准的例证。小娟是个学习很认真的孤儿,但她进福利院之前就患有某种传染病,因为担心福利院不敢收留,就隐瞒了情况。入院后,牛志远知道了实情,就单独找小娟谈话:“你现在没家了,我不会赶你走,你放心,这就是你家,今天这事就咱爷儿俩知道,不要告诉别人。”
为了防止小娟的病传染给别的孩子,牛志远挤出一间房子供小娟一个人住。没过多久,牛的家人知道了这事,死活要他撵走孩子。无奈之下,牛志远只得向家人撒谎,称那是谣言。此后几经周折,牛志远花了大笔钱,为小娟治好了病。
平常,老牛总是给孩子们强调要好好学习。后来,一个读高一在学校寄宿的孤儿给牛志远写了一封信,信里埋怨老牛 “每次回来都会问他分数”,说老牛“只注重分数”。孩子还在信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说自己努力学习,不过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看到这封信,老牛非常伤心,但他还是找到这个孩子多次交谈,最后完全打消了孩子的误会。误会冰释的那一刻,老牛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喜欢塑像,更愿意塑造心灵
牛志远的职业是塑像匠,但他更愿意通过福利院的努力,塑造孩子善良和坚强的心灵。
福利院里的39个孩子中,现在是4个大学生,25个高中生,4个初中生,10个小学生,其中5个孩子是单亲家庭,而且母亲都因身体不好失去劳动能力,另外34个则是失去双亲的孩子。
在牛志远的精心调教下,孤儿院里的每个孩子都乐意在学习之余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有的洗衣服,有的拣菜,有的扫地。牛志远说:“他们做的这些小事让我非常感动,大家的亲情也就是在这种小事的相互感动中产生的。”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自尊自爱,也知道怎么样去善待别人善待这个世界。”一位考上了大学的孤儿告诉记者。而在刚考上了北京大学的仲书芬眼里,福利院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一家人其乐融融”。
“到北大后,我要半工半读,挣点钱,给牛爷爷买一台电脑。”仲书芬说,爷爷用上电脑后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 与他们联系,可以节省电话费。
仲书芬还透露,她已经和福利院里的女孩张田田商量好了,自己将来做福利院的赞助商,由张田田接牛爷爷的班担任院长,将牛爷爷的福利院长久办下去。
前程中的困难
根据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牛志远为孩子们制定的生活标准是:高中生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费,初中生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小学生则吃住都在院里,而大学生的费用,则成了牛志远的最大负担。
牛志远告诉记者,到今年5月份,他以前积累的40万元就全部花光了,现在全靠举债过日子。或许是怕人家产生更深的误会,他几乎不接受捐款和捐赠,他说,“我要尽量用自己的力量来养活孩子们。”
但是从2005年开始,牛志远明显感到自己的压力在成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