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十多年,李纲后人重修家谱宗祠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百姓史册”———家谱,在如今的太平盛世下,悄然在民间升温。家谱,作为家族繁衍脉络与文化传承的记载,在现代社会中,曾经是落满尘埃与古老沧桑的产物。然而,近年来,修谱、续谱之风逐渐在洛社镇的民间复苏,以企业老板、村干部、退休干部、老教师等修谱群体,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修谱热潮。无论您到走到哪个村(社区),只要询问:“这里哪家修过家谱”,总会有人告诉你“某家修过”或“某家正在修”亦或是“某家正准备修”。其实,每家都应该有一本“书”,每姓都应该有一部“谱”,而编修家谱,对一个家族而言,理所当然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笔者应洛社镇谱牒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顾德新先生邀请,前往该镇万马村参加《锡山李氏世谱》颁发暨石渎李氏宗祠重修落成庆典。“上次修谱是1949年(民国38年),至今已有64年了,当前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富裕,欣逢盛世,续修家谱,正是时候。”顾德新兴致勃勃的说,家之有谱,犹国有史。家谱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每一部家谱,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间修谱的惯例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按照这个标准,《锡山李氏世谱》的修谱间隔似乎有些长了。“即使是当时修谱时出生的人,活到现在也有60多岁了。如果再不修家谱,就真的传不下去了。”锡山李氏世谱续修会会长李中红介绍说。早在5年前,他就有了要续修《锡山李氏世谱》和重修李氏宗祠的想法,对他而言,这多少有点传承家族历史文脉的意味。
火中抢出老谱,收藏至今颇具传奇色彩
万马村的李三苟是李氏世谱续修会副会长,今年57岁,中等身材,饱经沦桑的脸上显露着些许灵气。他年轻时跑过供销、办过企业,是村里叱咤风云的人物。由于其心情开朗、以善为乐,尽管几年前身患癌症,也没有撂倒他,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癌症竟神奇般的好了。于是,他下决心续修《锡山李氏世谱》,或许有人说续修个家谱有什么了不起的?殊不知,由于李氏是名门望族,家族不仅庞大,其祖上又是历史名人,万马村李姓村民基本上都是宋代名臣李纲的后裔,因此续修《锡山李氏世谱》确实是一项大工程。李三苟发扬当年跑供销,办企业的劲头,召集人马,募集资金。并与村主任李中红、企业老板李元龙不谋而合。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他们的积极支持,李三苟感到如虎添翼,对续修《锡山李氏世谱》更加有信心了。
可是,修续《锡山李氏世谱》没有原始老谱作参考怎么行呢?他们三人正感到手足无措的时候,村里的李根度老人把家中珍藏的24卷老版本《锡山李氏世谱》捐献出来,说来这24本老家谱可是来之不易,颇具传奇色彩。据现年69岁的李根度老人介绍,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他父亲李阿三冒着被批斗的风险,从红卫兵焚烧的“破四旧”火堆中抢救出24卷本的《锡山李氏世谱》,并将全套家谱藏在家里的羊圈中,才使家谱幸免于难,可谓是历经风雨和劫难,死里逃生。文革结束后,李阿三、李根度父子俩每年夏季都要将家谱防蛀晾晒,冬季将家谱收藏在木箱内,几十年如一日,李家父子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
听说续修李氏世谱和重修李氏宗祠需要大量资金,村里的企业老板没说二话,大家纷纷慷慨解襄,捐出了修谱建祠的大部分善款;村民们听说此事后,也是积极竞相捐款。从2008年至2013年期间,家谱的续修印刷,宗祠的选地重建,前后共收到捐款422.5万元,由此可见李氏后人的热心慷慨。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李纲不仅是宋代的名将良相,而且诗文作赋俱佳,文笔雄健,传世遗作近千首,名曰《梁溪集》。他对无锡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诗有“回首东吴涕作霖”之句,无锡百姓也因此尊称他为“梁溪先生”。(作者单位:惠山区洛社镇)【原标题:南宋名臣李纲后人热心传承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