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魏碑书圣”郑道昭

2013/8/15 14:41:39 点击数: 【字体:

    在我国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以东晋(及宋、齐、梁、陈)文人信札为主要形式的南帖和以北魏碑刻为主要形式的“北碑”形成了“帖学”和“碑学”两大艺术流派,一直延续影响到当代书法艺术。南帖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的“书圣”王羲之,而北碑的代表人物就是北魏时开封籍的书法家郑道昭。

    郑道昭是北魏时开封县人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他是北魏大臣郑羲的幼子,他本人也是北魏的大臣、著名书法家。

    关于郑羲和郑道昭的籍贯,《魏书·郑羲传》中说:“郑羲,荥阳开封人。”由郑道昭书写的《郑文公碑》说郑羲是“司州荥阳开封人也”。而《郑文公碑》的碑额云:“荥阳郑文公之碑。”现在对郑道昭的籍贯在哪里,就有开封和荥阳二说。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古人表示籍贯的习惯方法。

    古代士族讲究“郡望”,就是在一个郡里的望族大姓。古人表述一个人的籍贯都是先说郡名再说县名,“荥阳开封人”,即荥阳郡开封县人。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全国划分若干个州,每州辖若干个郡,每郡辖若干个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政权更换变动较快的时期,行政区划也经常变动,郡一级政权的设立、取消及调整经常进行。荥阳作为一个郡治的时间并不长,所辖县城也常有变动。

    据《晋书·地理志》和《魏书·地形志》记载,荥阳郡是在晋秦始二年(266年)才开始设置的,它隶属于司州,下属8个县,其中就有开封县。从那时到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时期的200多年间,开封县都属荥阳郡管辖。到了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525年~527年),把开封县从荥阳郡中分出来,划归陈留郡管辖。公元534年,北魏王朝分裂,东魏孝静帝对州郡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开封县又划归新设置的梁州开封郡管辖。其中梁州的治所在大梁城,故址即今开封市城区,开封郡的治所在开封县城,故址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

    从上述可知,郑羲、郑道昭父子生活的时期,即公元516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开封县正是荥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他们的籍贯写成“荥阳开封人”是那时行政区划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郑道昭的籍贯在开封县,这是毫无疑义的。

    郑道昭的官宦生涯

    郑道昭的父亲郑羲是北魏大臣,曾任太常卿、西兖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曾被封为荥阳侯。郑道昭“少好学,综览群言”,23岁时就在北魏朝中当了秘书郎。郑道昭的妹妹是魏孝文帝的妃子,他的妻子是皇帝亲信大臣李冲的女儿,所以他得到了皇帝的宠信。

    魏孝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北魏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他们依靠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治理国家和鲜卑骑兵的英勇善战逐步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扩大疆域、发展经济,使北魏政权不断强大。他崇尚先进的汉族文化,推行鲜卑族汉化活动,并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创造了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北魏文化。

    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郑道昭升任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已能参与朝中的一些重要政务。太和十六年(492年),郑道昭的父亲郑羲在平城去世。郑道昭和其兄郑懿护送父亲灵柩回家安葬,还要服丧3年。就在他们兄弟服丧期间,魏孝文帝发布了迁都命令,太和十八年(494年),东驾南迁,定都洛阳。次年,魏孝文帝又下令改鲜卑人姓氏为汉姓,把自己的拓跋姓改为元姓,并革除胡人风俗废胡语,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开创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代。就在这一年,郑道昭兄弟服丧期满还朝,他们到新京城洛阳,以皇帝近侍大臣的身份随从魏孝文帝巡视各地。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春,魏孝文帝率军南征南齐,一路节节胜利,三月至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在这里大宴群臣。君臣酒酣作歌,魏孝文帝首先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郑道昭兄弟和众大臣纷纷唱和。郑道昭的和歌是:“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和。”君臣和歌,踌躇满志,抒发了他们统一全国的雄心。魏孝文帝非常高兴,下诏给从征的文武官员加官进爵。郑道昭升任中书侍郎,转通散骑常侍。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春,魏孝文帝再次率军南征,战事一切顺利,魏孝文帝却染病不起,在军中去世,享年33岁。魏孝文帝元宏英年早逝,对北魏政权是重大的损失。从此,北魏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49岁的郑道昭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这相当于现在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次年,郑道昭三次给魏宣武帝上表,希望重视国子学,崇尚文治,重刊石经,加强对国子学生的教育,“使播教有章,儒风不坠”。魏宣武帝表面敷衍褒美几句,实际上并未听从他的建议。

    正始四年(507年),郑道昭升任秘书监。永平三年(510年),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平东将军,携家眷到光州的治所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上任,后又任青州刺史,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

    郑道昭在山东期间政声还不错,《魏书》说他“其在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人所爱”。到了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郑道昭在山东任满返回洛阳,再任秘书监,加平南将军。不久郑道昭病逝于洛阳,享年62岁,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曰“文恭”。

    《郑文公碑》刻碑前后

    郑道昭在山东为官6年,也没传下来什么特别的政绩,但他在山东制作的一些摩崖石刻却在山中石壁上保存下来,并且越来越焕发出书法艺术的光辉。《魏书》中说郑道昭“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但人们没记住他写的诗,也不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史书上并没有说郑道昭擅书法,但他却以《郑文公碑》上的魏碑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以杰出书法家的身份彪炳中国书法史册。

    郑道昭书刻于光州、青州的众多摩崖石刻,总称“云峰刻石”。镌刻摩崖地点有莱州市的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市的天柱山,青州市的玲珑山等处,共有摩崖石刻40多处,是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云峰刻石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柱山的《郑文公上碑》,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和《观海童诗》等,其中《郑文公碑》(包括上碑和下碑)影响最大。

    《郑文公碑》又名《郑羲碑》,刻于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是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所书刻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其先在平度县的天柱山刻了上碑,后来见掖县云峰山石质较好,在此处再刻下碑,其内容和上碑基本相同。《郑文公碑》名为碑,但和一般碑的形式不同,其实它是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找一块平整的石面,或削平一块石面,在上面书丹镌刻文字。摩崖石刻的书写和镌刻难度比石碑大,且长年风吹雨淋日晒,不易保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汴梁晚报 2013-08-1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蒙学之祖周兴嗣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