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梁代。至今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它的作者,也就是中国蒙学之祖、当涂才子——周兴嗣。
游学南京十几年
据记者从当涂有关部门了解,周兴嗣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当时南北朝梁代都城是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与当涂离得很近。周兴嗣十三岁开始到齐的京师建康(今南京)游学,十几年后,精通了各种纪事文章的写法,周兴嗣是陈郡项人现河南省项城市,后举家迁徙马鞍山采石的宝积山,即今天的安徽当涂。
当年,周兴嗣就是在这里编成了《千字文》,成为中国蒙学之祖。周兴嗣被人们称为旷世奇才,他用了一千个各不相干的汉字,写成这样一篇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缩微版中国小百科全书,问世以来千百年间,还没有第二个人。《千字文》这样一部历史之作,出自于安徽当涂。
一夜编就《千字文》
据有关历史记载,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周兴嗣上奏《休平赋》,文章非常优美,受到萧衍重视,聘用他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常出入宫廷,往来于当涂与南京之间。
《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