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车子出了北边的外城门,马停下来不肯奔驰。下了车在路上徘徊,抬起头来向上攀折杨树的枯枝。回头听到山上的树林之中,传来了“嗷嗷”的悲惨的哭声。哭儿出来了,我就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哭儿回答说)“亲生的母亲舍弃我死去了,后母却憎恶我这孤儿。饥寒交迫无衣无食,动不动就打我,鞭棍相加。骨头消瘦全没有饥肉了,身体像枯死的树皮。把我关在空空洞洞的房子里,父亲回家不知道儿子在何处。我来这里察看生母的坟墓,母子二人一存一亡,永远分离。亲母怎能看到我这样受苦?我哭得声音沙哑,眼泪长流。母亲丢弃我在这里,贫穷困苦到何时才是尽头!”告诫后代的人,要以此作为教训,不要再虐待孤儿了。
阮瑀,是建安时代著名的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擅长军国文书。存诗不多,以《驾出北郭门行》为最著名。
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之事,反映孤儿的悲惨遭遇。
1、开头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分出现,以示事件的真实性。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常。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2、“顾闻”四句引出事件。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由此引出孤儿诉说原委,也是诗的主要部分。3、紧接十四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可分为两层意思。前八句是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后六句写孤儿哭诉情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求生母于地下,其它道路是没有的。这一大段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千载之下,犹使人读之而不能不为之凄怆泪下。4、最后两句是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写作特点:全诗结构完整,层次井然,文字质朴,风格沉郁。(华海国平)【原标题:评阮瑀诗《驾出北郭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