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是一个人才纷涌的大舞台,所谓“群士慕向,异人并出”。不少人都是出身卑微,最后封将列相。在崛起的草根中,卜式不像公孙弘、卫青那样声名赫赫,才能出众。但观其一生沉浮,亦足以称奇。
此君早年分家时,将田宅财物都给了弟弟,自己入山放牧十几年,勤劳致富。听说朝廷要反击匈奴,热血沸腾的他,上书表示要捐献一半财产资助军用。汉武帝见其太过积极,不由得怀疑其动机不纯,于是派使者去询问,问题都很直接:一、你是不是想当官?二、你是不是家里有冤情想借此申诉?卜式憨厚地表示,自己只是个放羊的,不会当官,从小安稳度日,与世无争,也没有冤情。使者听罢又问:“那你到底想得到什么呢?” 卜式回答说:“现在讨伐强敌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就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就该捐款相助,如此,匈奴可灭也。”
这番话被转达给了朝廷,然而并非人人都能了解卜式的爱国情操。比如公孙弘就在武帝那里扎针,说卜式的行为不合情理,这种人实属“不轨之臣”,若把卜式拔高为典型人物去教化他人,肯定会乱了法度。武帝听了也满腹狐疑。就这样卜式一腔热血,反遭侮辱。然而不久后,他再一次被武帝注意。
当时,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同时贫苦流民大规模迁徙,官府无力赈济。卜式又慷慨地捐出巨款。武帝闻之,赏赐了他,然而卜式分文不要又退还了。当时富人争相隐匿财产,只有卜式踊跃捐助,为了树立榜样,武帝“乃召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汉书》卜式传)
卜式依然不愿为官,武帝就令卜式为他放羊,不到一年,羊养得都很肥壮,武帝大为称赞。自此卜式官运亨通,又始终保持着质朴的爱国心。在南越叛乱,郡县诸侯鸦雀无声之际,身为齐相的卜式主动向朝廷请缨,要求参军讨伐,被武帝封为官内侯,卜式由此达到人生的顶峰。然而质直的他,后来因为在盐铁法问题上直言无忌而遭贬。所幸者,他最后“以寿终”。
卜式以放羊起家,上官桀则从负责养马的“未央厩令”一职开始腾飞。与卜式性格截然相反的上官桀,主要得益于自己灵光的脑瓜,和不甘作为“弼马温”终老的野心。一次汉武帝大病初愈,见到上官桀的马多瘦弱,不禁大怒道:“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汉书》 外戚传)
这真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武帝为人苛刻,对于在他生病期间渎职的人更深恶痛绝。《容斋随笔》卷五中载武帝出游巡幸,“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武帝怒曰: “义纵这小子不好好修整驰道,以为我不会走这条路了吗?”义纵由此被杀。
而上官桀很不一般,一张嘴可谓舌灿莲花,他动情地说:“陛下病了,我听了心里日夜忧惧,心思实在没法再放在马匹上了。”说完,就挤出眼泪来。
朱熹曾评价汉武帝“天资高,足以有为”(《朱子语类》卷84)斯言诚是,武帝是有才华有头脑的人。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武帝被忽悠得大为感动。上官桀就此大受宠幸,武帝死时,他已经成为托孤大臣。然而高处不胜寒,上官桀为了争权逐利,策划叛乱。身为托孤之臣,却想废掉汉昭帝,另立新君。最后阴谋败露,被族诛。
卜式与上官桀,一质朴一狡黠,结局大相径庭,不能不引人深思。蒙学读物《龙文鞭影》将“上官马瘦,卜式羊肥”两个典故并在一起,实含褒贬深意。对于 “卜式羊肥”这类人,不管其是不是在“沽名”,都值得称赞。至于见到“上官马瘦”者,不要轻信其言,心里先要画上一个问号。◎戴琮【原标题:上官马瘦 卜式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