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豫剧活动家刘永生
2008年元月16、17、18日,在河南省豫剧一团香玉大舞台上由河南省豫剧一团实验团演出了豫剧现代戏《杜鹃山》、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和一台折子戏专场。这群平均年龄18岁、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朝气蓬勃、唱念做打四功俱备的新生代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轰动了郑州。在三场的演出中,热情的戏迷朋友们不但给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涌向舞台争先恐后地和“小柯湘”姜美丽、“小雷刚”刘福强、“田大江”赵振方、“小银环”郑瑞娟、“小栓保”孟振华、“银环妈”薛小妹、“栓保娘”李双、“栓保爹”郑磊、“老支书”杨保顺、“小巧真”罗喜悦、“秦香莲”吴亚男、“小韩琪”窦中河等合影留念。省会领导和戏曲界专家纷纷向河南郸城县文化局局长、该团艺术总监、该团创办者刘永生表示祝贺,赞扬他为培养豫剧接班人做出了贡献,为河南打造出了一个小百花豫剧团。19日,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还专为该团召开了艺术研讨会。实验团郑州此行是一炮打响,因此被选中参加“2008年河南电视台春节综艺晚会”的演出。
做为郸城县文化局局长的刘永生,对文化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喜京剧,对京剧艺术流派渊源,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爱文学,熟谙古典诗词,唐诗名篇能吟诵数百篇;懂收藏,对中国书画艺术欣赏和鉴别,受到同行的钦佩。更兼他个性张扬,自信执着,充满激情,由他创办的郸城县艺术学校,先是过渡为郸城县艺术团,如今又成为河南省豫剧一团实验团。七年来的风雨历程,在刘永生辛勤耕耘下,东风终于催开了百花!
面对中国戏曲艺术的衰落,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这个文化局长要创办一所艺术学校。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戏曲退出了文化霸主的地位渐渐衰落。面对严峻的现实,做为县文化局局长的刘永生,本来可以保持顺应自然的心态,把自己管辖的文化行业,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部署做好工作,也就心安理得了。然而,当他看到自己喜爱的戏曲艺术陷入了低谷,他痛心疾首。他在观察着,思索着,探寻着。听到有专家学者说,中华民族不灭,中国戏曲就不会灭时,他深有同感;《梨园春》的悄然火爆,使他激动万分;由文化局和县电视台创办的综艺栏目《八仙过海》成为家乡父老的精神食粮,他看到了戏曲的希望。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另有所图,而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这个文化局长要为民族戏曲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召开会议,坚定地提出要办艺术学校,繁荣和发展郸城文化事业,培养新型的文艺人才。
一言九鼎,雷厉风行,2001年10月16日,秋高气爽,河南郸城县艺术学校正式开学了!培养这些对戏曲一无所知的农家子女成长为艺术新苗,他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
艺校开始了,60多名对中国戏曲一无所知的农家子女全部免费走了进来。在刘永生的关注下,小学员们按照传统的“四功五法”进行着封闭式训练。灿烂的春天,酷暑的夏日,飘香的秋天,严寒的冬日,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基功,调弦,学习音乐知识和文化课。
在创办艺校的最初,刘永生就提出了办学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学生毕业后都能拿到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专业中专毕业证。刘永生在向北京、上海、郑州和周口文艺界的朋友们探求办学经验后,把艺校的办学理念概括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立足传统,贴近时代。办学的目的和方向是用创新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合格的、优秀的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具体的做法就是以学习戏曲为主,兼学舞蹈和歌曲;以学习豫剧为主,兼学京剧、昆曲、黄梅戏;文武并重;古装戏、现代戏两条腿走路。为此,他从郑州请来了河南省豫剧一团和三团的艺术家,从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请来了高级教师,从北京请来了中国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的艺术家,从北京和上海请来舞蹈家,从安徽请来了黄梅戏艺术家。他带领着小学员们在长安街上漫步,在长安大戏院看戏,在老舍茶馆看表演,与京剧艺术家们同台演出。他带着孩子们走入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家中面对面地交流和学艺。这群农家子弟太幸运了,遇到了一个好局长刘永生,请进来的艺术家们教给他们了真本事,走出去见世面又扩大了艺术视野,提高了鉴赏水平,丰富了人生阅历。
百川入海,融会贯通。看到小学员们在健康成长,艺术日益进步,刘永生笑在脸上,喜在心中。他监督着孩子们练功、学文化、排戏、演出,总是坚持到十点或者更晚才回家,爱妻埋怨他说,到底是文化局长还是艺校校长?他回答很干脆,不讲当啥官,就论干实事。难怪有人说,县级的学校,省级的水平。
现在的豫剧舞台上,重唱轻打,可以说,很少有剧团能够演出唱念做打并重的革命样板戏《杜鹃山》,所以当省会的领导、专家和观众看到了实验团孩子们的演出后,一个个兴奋不已,这么多年没见到过这么精彩的武打场面了!是呀,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敢演这部戏么?这就是刘永生在征求北京、郑州的表演艺术家的意见,专为孩子们挑选了综合表演难度大的折子戏进行教学训练的结果呀。如教他们学习《情断状元楼》中的“打庙”、《秦香莲》中的“杀庙”、《白蛇传》中的“断桥”、《大祭桩》中的“打路”、《三岔口》、《邹凤凌空》中的“打焦赞”、京剧《太真外传》中的“贵妃醉酒”、《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沙家浜》中的“智斗”,昆曲《林冲夜奔》等折子戏。
正是刘永生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才把这批不知道戏曲是何物的孩子一步步培养成了艺术新苗。这群孩子一专多能,还在大型歌舞晚会《民族魂》中担纲起全部舞蹈表演。
办学成功的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谁能知道,又有谁能理解?自创办艺校初始发展到今日实验团的七年间,星转斗移,教学、训练、排演,包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服装、道具、音响,包括教学和演出中的一个细节、一个环节,又有哪一项不需要钱呢?课堂、排练厅、学生食堂、宿舍,哪一个地方不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呢?前线、后勤、甚至跑龙套,也都是他这个文化局长要做的。没钱,向亲戚、朋友借;没钱,卖掉他收藏多年最珍贵的书画作品;没钱,他向领导汇报、请求,得了理解和支持;为省钱,他出差到北京、上海、南京,不住宾馆,而是住到地下室或浴池内;为省钱,他陪着请来的艺术家们不是去大酒店消费,而是吃路边店或大排挡;为省钱,他和一同出差的同事到苏州买戏曲服装,当起搬运工;排戏时他做总导演,演出时他做摄影师。
创办艺校时,县长批了10万元。2005年,刘永生亲自抓艺校建设,为了盖综合大楼,省里拨了80万,县里给了50万,自己卖字画投了300万,排戏总共又花了自己80万。很多人办戏校是为赚钱,办剧团也是为了赚钱。而刘永生这样一个县文化局长,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不但不赚钱,还要赔进去不少家业(刘永生收藏的字画),他说只要还有经济能力,还有充足的体力和顽强的毅力,他要坚持把实验团办好,培养出更多的豫剧事业接班人。儿子在海外发展,不一定能回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到了自己干不动的时候,要把剧团全部无偿捐给国家。
刘永生更像是孩子们的父亲,他关心着每一个人的成长。这批孩子来的时候,最大10多岁,最小才9岁,他要处理好多好多琐碎的事情:男生、女生吵架了他要调解;孩子们是什么性格,他要深入了解;一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怕孩子吃苦,他要说服;有家长看到学生会唱两段戏了,想把孩子带走去挣钱,他要苦心挽留;有家长担心学戏没前途,他要耐心劝导。孩子们给他提出的每一条意见,他都要认真答复和解决。付出的太多,必定要有收获的喜悦:学生们能演出10台大戏,20多个折子戏,18个舞蹈;2007年,周口市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共夺取了7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007年,河南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夺取了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他心飞翔,激情无限,制定新目标,更上一层楼。在刘永生心中最感欣慰和最满足的是艺校的每一步发展,始终得郸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县里拨出过经费,县领导抽出过时间到学校看排演,还到郑州观看孩子们的汇报演出。目前,实验团四千平方米艺术中心大楼已建成投入使用,大楼内设有500多平方米的大排演厅一个,120平方米和80平方米的小排练厅各一个,80平方米的教室一个,8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个,可容纳150名演员的住室24间,专家套房3套,教师办公室5间,艺术总监和校长办公室各一套,男女浴房6间,有总共280平方米的十间仓库,另有100平方米的伙房和餐厅5间。
艺术中心大楼位于郸城县世纪大道新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刘永生站在楼顶上,高瞻远瞩起来。他把发展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排演大戏要达到15部,折子戏要达到25个(豫剧、京剧、昆曲),大型舞蹈要达到26个,要培养出拔尖艺术人才,形成初步艺术风格,使河南省豫剧一团实验团红遍河南,走向全国!
刘永生认为:“一个人一生能做几件一般人想做而做不成的事,能做几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是人生中的快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文化又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面临着一次新的繁荣和建设高潮,他会把郸城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得更好!文:董顺卿【原标题:春风化雨育桃李——刘永生与他创办的河南省豫剧一团郸城县实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