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吴行,号复生子。1962年4月生,河南渑池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副会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法院专业创作、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展,全国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展,先后于第二届全国中青展获优秀奖、第四届全国展获全国奖、第五届中青展获一等奖、第五届楹联展获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总分第一名,2007年、2011年连续荣获“兰亭七子”称号。入选全国首届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三名工程书法大展,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河南省文艺成果一等奖。曾受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通令嘉奖,河南省委宣传部个人嘉奖。应邀多次出访并应外交部之邀赴我国多个驻外使领馆创作作品。
【再获大奖】
对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来说,吴行的名字一点也不陌生。2006年,吴行夺得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创作奖;吴行现如今再一次拥抱“兰亭奖”,这回却是艺术奖。
“艺术创作奖”和“艺术奖”在字面上相差两个字,意义却大不一样。“艺术创作奖”评定的是书法家的单一作品,而“艺术奖”考量的指标涵盖人品、艺品和影响力。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书法专业奖项。除我省的书法家吴行之外,10人的艺术奖获奖名单上还有黄惇、曹宝麟、丛文俊、孙晓云、王冬龄、华人德、林剑丹、王友谊、张荣庆。
面对“兰亭奖”的再次“造访”,吴行有感而发——对我来说,获得艺术奖是一个意外。当我看到获奖名单,着实有些惭愧。其他的获奖者大多是我的师长辈,过去从他们那里获益不少,今天能和他们同榜获奖,欣慰之外只剩不安。
【结缘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也是一种缘分。
对吴行来说,年少时期就和书法艺术“暧昧”上了。读过私塾的外公,每天教吴行用白粉临帖。吴行说,“这里的小学与千唐志斋一墙之隔,有机会嬉戏玩耍于大量的唐人志书之间,这大概注定了我与书法的缘分。”
读书,写字,始终贯穿于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成习惯。吴行回忆起来从开始写字到调入画院之前,一直痴迷于书法,虽也干过与书法无关的生意,实为维持生计,迫于无奈而为。
从未想过以写字为生,但也不敢半日荒废。每每尝试投稿,居然都能入选、获奖。次数多了,好友同道开始劝吴行想法调入专业单位。有伯乐好友热心四处奔走,吴行摇身一变成了专业创作人员。
【大病悟道】
书坛生涯30年来,真、草、隶、篆、行到金石篆刻,吴行皆有涉猎。先是专注篆隶,后倾心于行草。
1997年的一场大病让吴行在生死线上走了一回。虽卧病在床,但没有疏于思考。吴行说,“我想得最多是人生苦短,大量时间应放在专而不是博上,与其真、草、隶、篆齐头并进,不如专注于行楷书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无论成功与否,对得起人生,对得起自己。”
【生活如常】
除了出差、外出,吴行的生活基本界定在两点一线。
每天七八点钟,吴行从家开车到工作室,然后面向东窗,研上墨,读书或临帖,打发所谓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吴行而言,能安静地读一天书,写一天字,算是一种修来之福分。
吴行说,“写字是我生活的全部。”从2006年开始,吴行很少参加赛事。一是想沉下心来,反思一下所走过的路;二是专注临帖,加强积累,把应该补还没有补的功课补习一下。
【建言后生】
从古至今,书坛从未像今天这么热闹。书法家的社会地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对于还在走向成功大道的诸多书者,吴行能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吴行说,“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传承,传承的唯一方法是向古代经典学习,刻苦临帖,坚持不懈。只有认真学习经典,才不会走弯路。不怕寂寞,定质定量,一定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吴行建言后生,“我认为想成功没有什么别的途径,人的一生能够专一地干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只有专一才能成功。”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陈和生【原标题:再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 吴行:我痴故我狂】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奖名单
黄 惇 曹宝麟 丛文俊 孙晓云 王冬龄
华人德 林剑丹 吴 行 王友谊 张荣庆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获奖名单
(部分)
二等奖
牛 耕(河南) 季 平(河南)
三等奖(共13人)
刘伊明(河南) 薛党军(河南)
刘聚森(河南) 张红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