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3/8/1 9:54:59 点击数: 【字体:

 广东作家大有作为 
  
    □张胜友       
  

    珠三角值得关注,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今年春节放假期间,我非常认真地看了《大国崛起》。该片讲述了世界几个大国先后崛起,特别是讲到英国以后,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工业化,这是人类发展过程当中必然的一个过程。所以,中国要不要走城市化道路,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走向。我们国家30年的改革开放,最核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城市化、工业化。当然,我们不可能把8亿农民都变成市民,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成就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拥有8亿农民的大国,在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三四百年时间才走完的路程。所以,在广东这块土地上搞城市化,实际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的作家能够把握这种趋势,能够适应这种变革当中的社会生活,我们就能写出厚重的作品。不管我们个人的感情怎么样,不管我们是否还留恋那个农耕文明时期的生活,都无法改变这种进程,因为那是历史的产物。所以我说广东作协也好,广东的作家也好,大有作为,他们应该能够写出大作品,能够写出传世之作。当然,文学的表现、小说的表现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始终认为,广东这几年从作协到作家,他们的努力方向,他们的工作方向,跟我们国家民族的进程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我向广东作协、广东作家表示祝贺,也表示敬意!  

  一座岭南农村变迁的纪念坊 
   
    □范咏戈       
   

    这部88万言的长篇是一部大书,它调动了作家多年岭南农村生活的积累,以民间记忆的方式将村志地方志小说化,运用家族叙事描绘风格画,称得上是一座岭南农村变迁的纪念坊。其文学精神与广东前辈作家和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是一脉相承的。 
  
    农村城市化叙事始见于一些社会调查和报告文学,最近几年才成为一场较大规模的文学叙事。《终结于2005》是一部得风气之先的作品,土地与变迁,抓住这两点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变革的主体生活,体现出作家和当下生活对话的能力。它虽然是一种史诗架构,但不用编年史的方式从外部世界去表现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而是从每一个时期农民土地的得失所引发的情感的变化,表现他们的身份焦虑、生存焦虑而产生文学欣赏的效果。作为一部长篇小说能以第一人称的心理架构,表现出作家叙事策略的自信。《终结于2005》的社会关怀是感恩式的,它让我们领略到了珠江三角洲富裕地区的农民,这与一些作品写农民失去土地以后被迫迁徙或者是生活贫困化大异其趣。《终结于2005》的艺术成就还在于所写的几代人、一个庞大家族,既鲜活又为岭南地域文化所滋养。永欣村和姬姓家族几百年的变迁,特别是近半个世纪来不得不面对土地因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的关系和他们的分分合合,他们对土地或欢笑或痛苦的告别,反映出当代中国当代社会的进程、进步。作家能够准确、深刻地把握现实,反映现实,在于有一种很可贵的文化立场。他的目光不是那种简单的同情或悲悯。鲁迅曾批评过那种文化立场不过是“楼上的青眼和空洞的布施”,并不代表农民的实际感受。所以,《终结于2005》有其独具的价值。一是以农民和土地作为关键词构成小说故事的核心;二是以风俗画的形式、经由人性透视反映社会变革和特有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变化。不足之处是还有一些赘笔闲墨和过于琐细的细节描写以及超大的文字体量超出了一般读者的阅读承受。如果能够将笔墨再集中,集中到主要人物的性格的刻画,集中到线索矛盾更加起伏跌宕,集中到人物人性剖析更加深入,将会有利于这部作品的流传。 

  展现广东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吴佳联       

  
    广东省委宣传部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广东的文学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的创作,近年不仅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了多位作家的研讨会,同时还同中国作协联合举办了发展先进文化与广东小说创作、科学发展观与广东文学创作等研讨会。不少专家和领导对广东文学现象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方向性的把握,充分肯定了广东作协工作,也指明了广东文学创作的努力方向,给广东作家以极大的鼓舞。因此我们坚信本次研讨会将会一如既往地以更开拓的视野,更深入的见解,为广东文学把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是新文化、新思想、新理论的大舞台,我们欢迎各位专家来广东采风,用你们的智慧和才华来展示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果。 

  一部具有双重价值的作品 
  
    □雷   达       
  

    我认为《终结于2005》是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的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类型的独特性,丰富了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化构成,开拓了中国农民形象的丰富多样性。这么说可能有点大,但确实填补了空白。这个题材我们过去写过,但是这么系统完全地从文化的意义上去开掘,这个作品还是第一次。另外就是宗族,写活了一个宗族就写活了一个地域文化。文化构成的独特性,我认为是一个作品价值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再一个就是土地,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其实中国写农村小说谁能不涉及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赵树理的小说,以及《红旗谱》《创业史》《艳阳天》,而这部作品和这些小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土地是没有终结的。土地的价值,虽然一下子能得到很多金钱,但是这个村庄的历史就没有了,根没有了。这些农民最后生活在都市里面,他们在精神上是非常空虚的。最后大伯一个人把户口守住,他至死也要保住农民的身份。我觉得这些内容使这个作品有了新颖的价值。 

  重新看待农民和土地 
  
    □吴秉杰       
  

    这部小说基本上可以说是写农村小说集大成的作品。从这部作品里面我觉得我们要重新看待土地,重新看待农民,重新看待历史,重新看待现实。他给了我许多观念上的启发,比如土地和农民的关系,过去是把土地从家园的意义上理解它,或者从衣食的角度来看待土地。在这部小说里面土地就变成了资本,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部作品还提供了一个新的叙事方式,就是通过农民的眼光进行叙事。不光是对乡土小说,对家族叙事、对历史叙事来说都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在中国的农村文化里,对人自身的生产摆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并没有明确,这个小说中非常强调姓氏,我觉得社会不光是一个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人的再生产的历史。这部小说对当下一些问题也提出了质疑,比如土地由集体所有制变成了国家所有制,到底是征地还是转地。这个小说虽然是“终结于2005”,但是实际上我认为是一个新的开端,在这个新的开端里面,我们要重新看待农民和土地、历史等的关系,总之就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更复杂的看法。小说的最后,主人公要保持农民身份,到另一个村庄去,提出了人的真正价值在什么地方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这部作品对于同类题材的创作会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礼赞和忧思并存的现实之作 
  
    □贺绍俊       
  

    展锋是一位对社会改革充满兴趣充满热情的作家。《终结于2005》是展锋对广东农村在改革开放3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思考的结晶。这部小说完全是一部贴近现实的作品,是一部显示现实主义力量的作品。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贴近社会现实,而且是通过文学形象,深刻地表现了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和人的文化心理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这部小说最打动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文艺报 2008年03月1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