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曹靖华给人间盗来天火(3)

2013/7/30 18:09:16 点击数: 【字体:

老得知后,很是不满。他说看是给谁写信,是否非得用信纸不可。他说他的目的是“物尽其用,否则即暴殄天物,于心不安”。他说他写文章起稿用的都是废纸。写信常常用废纸,并不是买不起信纸,而是利用废纸的背面。他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为人的基本态度”。

  每次看望曹老时,临别他总要亲自把客人送到门口,甚至走下楼梯送到街上。如果他身体不佳,则嘱咐他的女儿苏龄或儿子彭龄代他送客。在医院养病期间也不例外。曹老的这种热情使我们晚辈们不太敢于去打扰他。可是每次见面时,他头一句话总是说:“见到你可不容易呀……”我为此感到不安。他到别人家做客时,反倒不让主人出门送他。我忘不了1974年5月9日。那天晚上,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曹老!他穿着一身蓝色制服,满头白发,一只手中握着手杖,另一只手拿着手电筒。那天他讲了很多事,谈到儿女应孝顺老人,生活应简朴,也谈到翻译和苏联美术家的事。

  临走时,曹老坚持不让我送他。可是黑夜让一位77岁的老人独自回家,实在不放心。那时还没有出租汽车。我硬是跟着他挤上公共汽车。在行驶的车上他又晃晃悠悠地抢着给我买票。每到一站,就逼我下车。车上的售票员发现老人如此坚决,便劝我:“您下去吧!我们来照顾他,您尽管放心。到了东华门,我会请司机把车停稳。我搀扶老人下车。”我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我马上往曹老家里打了个电话。家人告诉我:曹老吃完早饭就外出了……我心上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平安地回了家。但,我又不能不叹服,老人一早又忙了起来!

   

  育人是曹老强项。在中国,在苏联,他都培养过不少人才。50年代,他重访苏联时,发现他的苏联学生当中,有的已成长为苏联著名的汉学家,如叶菲莫夫、杜曼、波兹涅耶娃……

  1956年,以研究鲁迅而成名的女汉学家波兹涅耶娃获博士学位。为此她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当时曹老正在苏联访问,成为宴会上最受尊敬的客人。有的汉学家很羡慕波兹涅耶娃,因为有这么一位中苏知名的大学者光临她的庆典。也有人劝曹老不要出席,我问曹老为什么?他说“可能是由于嫉妒……”然后又加了一句:“文人相轻的现象,看来国外也有……”

  1959年,曹老又来到他眷恋的列宁格勒。他的学生叶菲莫夫已是列宁格勒大学的负责人之一,全国知名的汉学家,整天陪同曹老,鞍前马后,随曹老遍访他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表示对师长的感恩与崇敬。

  我没有机会上北京大学,更没有机会聆听曹老的课程,但有幸陪同曹老接待过苏联客人,随他出访过苏联,为他老人家担任过口译。这是我聆听他课程的最好机会。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他对苏俄文学的观点,他对翻译的要求……都是在一般课堂上难以听到的。

  有一次我提到自己学历太浅。他说,他在旧社会受到的教育也很低,没有钱升学,只好在书局当校对员,在小学当老师,但业余时间拼命自学。他特别加重了“拼命”二字。

  记得他还引证过高尔基的例子,说高尔基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可是他有超人的意志。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不断写作,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他说鲁迅说过,在知识领域里每一天要有所得,否则这一天就白过了,要把喝咖啡的时间利用在学习上,所谓“喝咖啡”指的是玩乐、休息。

  曹老阅读其他人的著作时,十分认真,凡是错误的地方他都会标记出来。有一次我翻阅曹老读过的《论鲁迅》一书。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回忆文章集。其中有史沫特莱写的《记鲁迅》一文。我发现文章旁边有一些批语,一看字体就能认出是曹老的笔迹。曹老对我说:“史沫特莱这篇文章有些地方写错了。”我认认真真地阅读了曹老改过的文字。史沫特莱写道:“他曾回到中国行过医,可是正同西洋的许多医生一样,他不久便发现大部分的疾病都植根于贫穷俱来的愚蠢之中,只有富人方能获得医药治疗。于是,由于俄国古典作家影响,他便转向文学,把它作为向封建思想斗争的武器。开始照着俄国古典作品的风格,写一些短篇小说,渐渐地便把行医的事业完全放弃了。在中国文艺复兴的那段时间中,他便在北京当文学教授,那时的北京是新思想的诞生地。”曹老在这一段文字旁写了两个批语:“鲁迅学医,并未行医。”“鲁迅从无所谓‘教授’学衔。”

  曹老的批语并非一两处,可见曹老阅读时的严谨态度和对工作的责任心。作者:高莽【原标题:曹靖华给人间盗来天火】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7-10-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