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吴海民:都市报纸战国时代

2013/7/9 14:44:03 点击数: 【字体:


    都市报的竞争是当前报业竞争的一个主战场。这个战场烽烟滚滚、硝烟弥漫。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这个特征:第一句话,诸侯纷争;第二句话,缺少王者;第三句话,强者争霸;第四句话,优胜劣汰。

    吴海民 京华时报社社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空军报编辑,新闻出版报总编室副主任、记者部副主任、新闻部主任,中宣部出版局调研员,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副司长,中国引进时报总编辑。2000年1月任人民日报新办报纸筹备组长,2001年1月任京华时报总编辑,2001年4月任京华时报社社长、2001年9月任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年9月8日19:30,吴海民做客做客“传媒沙龙”,与网友交流“都市类报纸的战国时代”。以下是访谈的内容。

    [吴海民]:网友们大家好!京华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份主要面向北京地区发行的综合性日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年的历程。在这3年里,广大的读者给予我们热情哺育和支持,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智慧,也给了我们生存的理由和发展的理由。在此我代表京华时报社全体同仁向读者们表示真诚的感谢,并愿意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都市类报纸竞争的一些问题。

    [西边落日东边雨]:请问您如何定义都市报?

    [吴海民]:我认为都市报就是面向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发行的综合性日报,它有四个主要的特征:第一,是它很强的地域性;第二,读者对象是广大市民;第三,它的操作方法是市场化的;第四,它应该是综合性的日报。所以概括起来讲,就是地域化、大众化、市场化、综合性。

    [我要考研]:请问嘉宾,您为什么要用战国时代来比喻竞争?难道真的有那么严酷?

    [吴海民]:用战国时代来比喻都市报的竞争不是我的发明,这是几年来读者们的一种比喻,我认为还是比较贴切的。都市报的竞争是当前报业竞争的一个主战场。这个战场烽烟滚滚、硝烟弥漫。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这个特征:第一句话,诸侯纷争;第二句话,缺少王者;第三句话,强者争霸;第四句话,优胜劣汰。
  
    所谓诸侯纷争,是说在同一城市往往有多家都市类的报纸进行角逐,少的有3、4家,多的有10多家,大家在一个市场上进行拼杀,来分食一块共同的蛋糕,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所谓缺少王者,是指在多数城市,包括北京这个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还没有一个能够全面覆盖这个市场的赢家。
  
    所谓强者称霸,是指在竞争中占有强势地位的报纸,越来越认清一个道理,就是赢家通吃的规律,试图占领这个报业的高地。
  
    所谓优胜劣汰,我认为在这场激烈的竞争当中,必定有一些报纸会惨遭淘汰,或者说有多数报纸最后会遭到淘汰。一个成熟的报业格局,将会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当中逐渐的形成。

    [我没有方向]:请问那都市报的未来格局是什么?天下大乱还是几国鼎立?

    [吴海民]:我认为都市报未来的成熟的格局应该是一两家主导型的领袖报纸,加上若干个边缘型的市场细分类的报纸。也就是说,在一个城市,占绝对领导地位的一家报纸将全面覆盖主流人群和主要的市场。其他的报纸作为补充在市场细分中找到自己小的生存空间。在少数城市,主导型的报纸可能不只一家,但老大和老二绝对不在一个档次,生存状况必有质的差别。这种判断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证明,比如说30年代的美国,各个城市有多家报纸展开混战,但在剧烈的经济调整和市场竞争中,倒下报纸无数,最终归于一统。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一城一报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一直保存在现在,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比如说,在纽约,《纽约时报》是一家独大;再说洛杉矶,《洛杉矶时报》无出右者;在旧金山,《旧金山时报》独霸江山,其他报纸仅仅是一些惨淡经营的社区小报而已。华盛顿和芝加哥是一个例外,同时存活着两家综合性日报,但《华盛顿邮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老大地位不可动摇。
  
    发达国家的这种城市报业格局会不会在中国出现呢?我认为是肯定的。世界城市经济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城市报业形态的演变也有其必然的逻辑。目前,中国各地城市都市类报纸风起云涌的这种局面不过是竞争初期阶段的特有现象,是暂时的、过渡的。事实上,在中国少数城市,已经出现了一家独大的报业格局。比如说广州,《广州日报》的老大地位让一切坚韧的挑战者都奈何不得;再说西安,《华商报》的绝对优势让所有报纸生活在其阴影之下;如成都,《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双雄对峙局面已经结束;在武汉,《楚天都市报》在广告市场形成的垄断让其他都市类报纸日渐萎靡;在郑州,《大河报》遥遥领先,让其他的挑战者奈何不得。这种一家独大的报业格局,必然会在全国其他城市陆续出现。

    [撞开那那扇门]:吴总好、一天在报摊旁的车站等车,5、6分钟内来了两买此报的,看来该报挺受欢迎,请问办报理念是什么?

    [吴海民]:京华时报的发行情况确实是挺好的,我们2001年5月28号创刊的时候,是以30万份起步的,两个月以后,我们就取得了北京早报市场的零售第一,这个第一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发行量在不断的增长。据专业调查机构的统计,我们从去年第一季度到今年前两个季度,每个季度都有大的增长,现在在北京早间市场占有的市场份额是60%以上。如果您早上是坐地铁的,您就会发现在列车车箱里绝大多数人在看京华时报。

    [网友帖文代转]:北京的都市报竞争目前的态势如何?

    [吴海民]:北京都市报的竞争近两年有了一个大的变化,我们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争霸战打响了;第二句话,淘汰赛加剧了。这两个方面互相激荡,将使未来几年北京的报纸要经受一场血的洗礼。

    [好一口浓烈的绿茶]:吴总,不要回避问题好不好,问题尖锐一点怕什么

    [吴海民]: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很尖锐的,我们对报业市场严峻的形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在这里讲一个基本的观点:报业市场的结构是由报纸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撇开订阅市场不谈,单就一个城市的报纸零售市场来看,其需求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它是由一个城市经济总量、购买报纸在居民消费中的固定的比例、上班族的流动量和流动时间等限定了的。
  
    当然,这个市场也会相应扩大,但是与办报者们丰富的想象力相比,报纸零售市场的扩容速度却缓慢得多,也迟钝得多。目前,各家报纸关于自身发行量的所有的公开发布,几乎都夸大了一倍、乃至几倍,都是骗人的鬼话。而在各报的这一派发布背后,是一个无情的市场、一个冷峻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胃口并不算大,任何超出其消化能力的报纸供应,都会被本能的吐出来,化为废纸一堆。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是,各家报纸是在一个既定的、稳定的乃至固定的市场上,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竞争的。这种竞争不存在共存共荣,只能是此消彼涨、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三年前我们创办报纸的时候,曾经说过希望大家共同来做一块蛋糕实行共赢,但是真正的共赢是很难实现的,而谁吃掉谁的问题,却不可避免的确实存在着。

    [大黑鲨]:请问京华时报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

    [吴海民]:有不少人问过这个问题,试图对京华时报进行一种解读,他们问&ld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4年9月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