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吴海民:都市报纸战国时代(2)

2013/7/9 14:44:03 点击数: 【字体:

quo;京华时报为什么能在圈里、圈外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获得创刊的成功,并在一片怀疑声中、非议声中保持高速的增长”。这个问题是值得回答的,但是绝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没有什么独门暗器,也不会一招致胜。这是一项大的事业,不可能凭一招一式就轻易取得成功。媒体的创新需要进行系统的思维和系统的构造,需要进行整体的运作,需要形成一种很好的结构。结构产生竞争力,结构决定了系统的质量及生成发展的内部动力。我曾经借用木桶原理做过一个比喻,一家成功的媒体需要多少块木板,这些木板应该进行怎样的排列组合,我认为至少需要12块木板,而这些木板还需要3个圆环把他们紧紧的箍在一起,这就是一个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走着]:老吴啊,您觉得北京市场上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一家报纸?指名道姓说说看。

    [吴海民]:我们报社的同志们有一个共识,京华时报最大的对手是我们自己。当然,在市场上,我们也面临着众多的对手、众多的高手,这些报纸都有他们很优秀的地方,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报纸的替代性问题。我认为,北京目前的都市报纸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这和物质产品是一样的。物质产品是一个可以替代的市场,精神产品更是一个容易被替代的市场,这是由于:报纸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一目了然。报纸实行社会约定的统一的售价,同价而不同质的情况凸显出来了。报纸作为一种长期的连续性的读物,产品的替代每天都可能发生。特别是同一城市的都市类日报,身处同一个市场,面对同一群读者,刊登同一类新闻,编辑着似曾相识的版面,瓜分的又是同一块蛋糕,这几个方面都是互相重合的。这种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互相替代,好的替代差的、优的替代劣的、强的替代弱的,在这种互相替代中,劣质报纸逐渐退出市场,优质报纸则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报业市场的总和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报纸产品在这种互相替代中完成了淘漉和更新。

    [任剑挥]:如何将广告传媒有机结合,创造最大效益?

    [吴海民]:广告收入是报纸的生命线,尽管不同类型的报纸具有不同的盈利模式,但是广告的地位都至高无上,少数周报采取高定价策略,靠卖报挣钱,但要靠广告增值;一些机关化报纸采取成本定价策略,靠发行持平,但靠广告创收;而市场化程度高的综合性日报,则一致采取低定价策略,宁可发行亏本,也靠广告挣钱。发达国家的报纸也是如此,比如说美国的《纽约日报》,日常售价只有50美分,版面量平均达到100多个版,发行量达到200万份左右,即使在圣诞节多达1000个版的时候,报纸的售价也只有1.5美元,可以说报纸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经营选择,是实现报纸多次销售的盈利模式。
  
    在这里我要突出强调的是广告投放的马太效应,鲜花和荣誉从来都是簇拥着金牌得主,而与其他众多选手擦肩而过。仅仅是微小的差距,却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报纸的广告投放,从来都是冲着王者而去,马太效应格外突出。报纸的广告量与发行量是成正比的,但不是同比例的。发行量只会呈现数学级的增减,广告量则会对其作出几何级的反映。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弱肉强势、赢家通吃”。

    [联谊武装力量总司令]: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经常听到这样的叫卖声:晨报、信报、华夏时报,三份一块。

    [吴海民]:这种情况我也注意到了,自从去年以来就有这样的现象。但令人欣慰的是京华时报一直是坚持正常售价的。

    [撞开那那扇门]:针对目前北京地区几种报纸报道内容雷同状况,有无应对方案――我认为老百姓是不会喜欢千篇一律的论调吧。

    [吴海民]:我认为报纸作为一种产品,它的差异化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差异化的优势简直可以等同于竞争的优势,特别是一种新的产品在它进入市场的时候,必须采用差异化的策略。中国出版界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人变我优”,它充分说明了差异化原则在出版物中的应用。
  
    京华时报创刊的时候,充分采用了差异化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别人办对开大报,我们办四开小报;别人侧重各类专刊,我们专心做好新闻;别人报道全国新闻,我们突出本地新闻;别人按行业划分版面,我们按版块划分版面;别人注重文字报道,我们注重图文并茂。这一系列产品差异化的决策,使京华时报有了与竞争对手明显区别的独特个性,在北京报纸圈里一下子跳了出来。但是,产品差异化的策略主要是市场的新进入者的策略,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差异化的缩小,无论一种产品的差异优势看上去多么坚如磐石,竞争最终将使其消失殆尽,因为任何产品都会引起竞争者和跟进者的刻意模仿,报纸这种产品模仿起来更加简单,更加快捷,今天是差异的,明天就是相似的,后天可能就是雷同的,起码在今天,报纸的产品设计还没有专利和版权保护可言。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北京的报业竞争中,京华时报的版面风格和报道方式一直成为被模仿的对象。这说明当报纸靠“人无我有”差异化问世之后,就不可能总是辗转腾挪、寻求差异,而必须天天出彩、日日创新,做到“人有我新”。
  
    当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出新的时候,还要高出一筹,做到人新我优,如何提高质量、如何不断创新,这是长期的挑战。

    [嘿嘿!]:请问:吴先生,您认为京华时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希望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社会效果。

    [吴海民]:京华时报的发展方向具体的体现在我们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中,这个规划是从2002年开始起草的,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在去年年底得到的社委会和董事会的通过,从今年起开始实施。具体说,京华时报的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业务;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扩展业务;第三个层次是未来新兴业务。正如一个比喻,“碗里吃的,锅里还要有煮,地里还要有种的”。所谓“碗里吃的”,就我们核心的主营的业务,也就是京华时报本身的发展。
  
    这项发展我们有五个重要的指标,力图在五年之后实现“五个一”工程:第一个“一”,是报纸的出版规模在常态下达到日出一百个版。第二个“一”,是日均发行量达到100万份;第三个“一”,年广告经营收入达到10个亿;第四个“一”,报纸的发行和物流年收入超过1个亿;第五个“一”是员工的月平均收入达到1万元。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发展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战略的扩展,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实现跨地域的扩张,争取在若干城市创办都市类报纸,早日形成一个以都市类报纸为主体的报业集团。第三个层次是着眼于未来长期的发展,做好一些跨媒体、跨行业的业务准备。

    [任剑挥]:再问嘉宾,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优势几乎都被挖掘尽了,那么他的劣势在哪里呢?我很想知道您的看法。

    [吴海民]:作为传统媒体,相对网络等新媒体,报纸的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它出版的周期性,总是二十四小时之前发生的事情,在网络面前,它的新闻是迟到的。但是,我认为最大的劣势在于它对年轻人的吸引。前一段时间,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4年9月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