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那那扇门]:据说今晚报又要出现在北京街头、其80年代的副刊很是让我怀念,请问,在吴总看来,哪一版块是京华时报的强项?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的?
[吴海民]:我认为京华时报有许多版块都有特色,是我们的强项。但是,我们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要想成为一张真正成熟的日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比如说,我们的时政新闻如何突破?我们的消费资讯如何整合?整个报纸的文化韵味如何增厚?我们本报的社论何时能够推出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日常版面和突发事件如何做得更精、更好。做成一件产品不容易,做好一张报纸尤其难,报纸与其他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内容每天必须全面更新,形式每天必须相应变化。在坚守正确的导向、新闻理念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之上,每天都要出现新的面貌,给人新的启迪,求新、求变而又万变不离其中。我曾经有一个比喻,做报纸很有一点像“千手观音”的样子,她是心怀大众的、她是信仰崇高的、是立场坚定的,但是,又有一千只手臂,挥向四周感受方方面面的变化,作出千姿百态的反应。
[网友帖文代转]:都市报仍然是投资热点,其成功的胜算有多大?
[吴海民]:确实都市报是业外资金进入传媒的一个热点。前几年有一个说法,说传媒是最后一个暴利的行业,在这么一个观点的指引下,许多投资者看重媒体、看重报纸、尤其是看重了都市报。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年里投资成功的报纸究竟有几家呢?可以说,寥若晨星。投资失败的报纸有多少呢?可以说数不胜数。我看到一个资料,说在2000年投资新的平面媒体的业外资金有2亿元,也有的专家认为实际上远远要超过这个数字,是它的几倍。这几年走过来,投入报纸和刊物的业外资金不会下于20亿元了吧,但很可惜,许多报纸并没有在资本的支持下打开市场,许多投资最后打了水漂,血本无归。所以,我在这里想对一些投资者做一个提醒,办一张报纸没有那么简单,不要以为有钱就有了一切。
[我不爱说话]:请问,京华面对残酷的竞争有什么新的点子?比如和网络合作,有没有考虑过?
[吴海民]:我们和网络的合作一直在进行。京华时报创刊的时候曾经做了一个决策,在创刊当天开通我们自己的京华网,到现在这个网运营已经有三年多了,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网友,他们从上面及时得到了京华时报各种信息。同时,我们和一些大的网站,包括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都有经常性的合作,我们一直在探讨进行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云中漫步12天]:京华时报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吴海民]:我认为京华时报面临的困难和各个都市报是同样的。一方面要能够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如何加强自身的建设,使报社有一种持久的发展动力。我认为,目前都市报在自身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这也是企业建设的三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如何有一个更好的战略选择;第二,如何做出科学的制度安排;第三,如何塑造更好的企业文化。这三个问题,对都市类报纸来说,目前都非常突出。京华时报在这三个问题上有我们自己的思考,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关于战略选择,根本的问题是要坚持发展。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任何停滞不前都意味着将会惨遭淘汰。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坚持发展。在这方面要进行锲而不舍的奋斗,咬定青山,励精图治。
关于企业制度安排,就是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报业产业的规律,改善报社和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京华时报创刊时的制度安排,应该说走在了同行的前面,我们勇敢地走出了这样几步:第一步,将京华时报社注册成了企业法人;第二步,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投资主体的二元结构;第三步,对发行和广告等经营性业务实行了公司化经营;第四步,在过渡性的双轨制中,通过一些可行的办法加强了一体化决策和管理。正因为如此,京华时报曾经成为媒体制度创新的一个先行者。尽管,这是一些还很不到位的企业制度创新,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媒体改革试点单位大胆突破的今天,我们发现,我们有些落后了。京华时报还留有一条事业单位的尾巴,还与公司的结构形成了两张皮,这是京华时报发展的一个瓶颈,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发生都可以从制度上的缺陷中找到根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制度的创新问题,就会出现体制回归,就会失去创业激情。从百年京华的大业来考量,必须推动制度的不断创新。包括适时的对公司股权结构进行改造,真正形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制度上保障一体化的运作,并且建立规范的长期激励制度。
关于企业文化,对京华时报以及所有创新的媒体来说,这都是一个全新课题,这是因为,从传统媒体到创新媒体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包含了对传统运行机制的否定,也包括了对原有的组织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否定,这种变革一定要带来企业文化的重塑。而重塑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谈何容易。像京华时报这样另起炉灶的创新媒体,没有自己沿袭下来的传统,也没有组织文化上的历史积淀,要想重新形成一套全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然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懂得了它的意义,就应该下功夫去塑造。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扎扎实实的工作,需要通过水滴石穿的功夫进行培育。我们的理想是使京华时报成为一个有着企业文化这种灵魂的企业,有灵魂的企业才大有希望。
[吴海民]:由于时间关系大家的问题不能一一回答,我们以后可能还有别的机会再进行交流。对今天回答当中一些不当、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原标题:吴海民:都市报纸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