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曹彭龄:驻外武官的文武人生(2)

2013/7/30 17:35:15 点击数: 【字体:

    亲历战乱,感叹和平真好

    1983年9月,曹彭龄被任命为驻黎巴嫩使馆武官。

    当时,黎巴嫩国内基督教与穆斯林两大教派的内战已持续8年,仍无平息迹象。素有“中东小巴黎”之称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枪声、炮声、急救车的呼啸声和炸弹的爆炸声中度过。

    1984年1月,因工作关系,曹彭龄的爱人卢章谊由新华社派往黎巴嫩分社任记者。

    “妻子到任后首要的是学会判断炮声,好决定自己是留在办公室继续工作,还是到楼梯、走廊等相对安全地点暂避。”曹彭龄说,每次炮击过后,使馆院内和窗户阳台上都可以拾回一捧弹片。

    作为武官,曹彭龄要经常保持与驻在国国防部官员的联系,由使馆前往驻在国国防部必须穿过数公里的“绿线”,而那里正是各教派狙击手经常出没和遭到炮击的无人地带。在掌握了炮击规律之后,曹彭龄总是设法赶在炮击前,飞快地穿过“绿线”。而每次过后,都从电视及报纸上知晓,炮击的地点,恰恰是10多分钟前他们驱车经过的地方……

    1984年春季,穆斯林各派武装占据中国使馆所在的贝鲁特西区之后,那里呈现无政府状态。各武装派别之间突发的火并,常常殃及使馆。作为武官,维护使馆安全责无旁贷。有一次突发冲突,曹彭龄让使馆其他人躲进地下室,他独自在各楼层巡视。几分钟后,当他再次回到那个房间时,小窗的玻璃已被击穿,顺着墙上的划痕,他在地上拾到一颗发烫的子弹头。

    有一段时间,武装分子抢车成风,外国使馆几乎没有一家不被抢的。荷兰武官有一次遭遇劫匪,他的司机不愿交出钥匙,被劫匪开枪打断双腿。所以每次开车外出,曹彭龄都必须高度警觉,做好与武装分子斗智斗勇的准备。有一次,曹彭龄和爱人去“绿线”附近核实民兵撤离情况,误入原港口区,被四个劫匪发现了,他们跳上吉普车狂叫着追赶,曹彭龄赶紧掉头沿海岸公路飞奔,因为前面有一个军队哨卡,可以保护他们。不料开到那儿才发现,军队哨卡不知何时撤走了,而劫匪的吉普车越来越近,情急之下,曹彭龄迅速拐到通往市中心的一条小街,拼命按喇叭、打指示灯。前面的车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辆辆靠边让路,当曹彭龄从后视镜中看到,劫匪的吉普车被其他车辆隔开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从闹市区安全地回到使馆。

    “聊以自慰的是,在黎巴嫩那样复杂的情况下,我驾车外出的次数和里程,并不少于专职司机,而没有一辆汽车从我手中丢失。”说到这里,曹彭龄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黎巴嫩工作的4年中,曹彭龄对无休止的炮击、爆炸、冲突、武装绑架、劫持等,早已习以为常。当他们圆满完成任务,回到祖国的那一天,最强烈的感触就是:祖国真好,和平真好!

    遭遇战争,使命高于一切

    曹彭龄在黎巴嫩工作的后两年,新华社同意将他的爱人卢章谊借调到武官处,协同曹彭龄工作。

    1989年6月,曹彭龄被任命为驻伊拉克使馆正师职武官。11月,曹彭龄和爱人一起飞抵巴格达。

    经历了8年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处处疮痍,百废待兴。然而,伊拉克政权置伊人民期盼和平、休养生息的意愿于不顾,于1990年8月2日凌晨悍然出兵,侵占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

    战争的乌云一天浓似一天。以美英为首的北约成员国紧急动员、部署兵力集结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那时,除紧张、繁忙的调研与外交工作外,如何保证中国在科威特、伊拉克近万名劳务人员迅速平安撤离,是使馆面临的紧迫任务。而在伊拉克工厂工作的外国劳务人员,伊拉克当局要求他们像伊拉克工人一样加班加点,并准备一旦打起仗来,一方面让他们顶劳动力,一方面把他们当作“和平墙”,企图借助这些“人质”所属的国家政府及舆论压力,让美国不敢对伊拉克放手打。因而,撤离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约旦是外交与劳务人员撤离的唯一通道,边境上常常拥塞着大量的撤离人员。曹彭龄和使馆人员利用与伊拉克军方及与土耳其驻伊武官的关系,使部分在伊拉克北部工作的劳务人员就近取道土耳其回国。通过使馆各部门协同,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战前将全部劳务人员安全撤回。

    按照过去的惯例,遇到战乱或战争,使馆与武官处可以减员,但武官必须像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曹彭龄在战前代表使馆党委作动员时也是这样表态的,而且作为武官,曹彭龄也迫切希望战时留驻伊拉克,实地观察这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高智能的现代化战争。

    1991年1月13日,战争爆发前4天,当曹彭龄奉命与使馆最后一批同志撤离巴格达时,他心中怀着深深的遗憾。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当天,他们从约旦绕道柏林回到北京。

    回国后,按照要求,曹彭龄一天24小时待命,时刻关注战局的发展变化。2月25日,当曹彭龄得到停火的消息,便立即要求重返巴格达。战后的巴格达没有电、没有水、没有汽油、没有燃料,使馆原来储存的汽油与煤气都被洗劫一空,只在地下室的角落里找到四只还剩半罐的煤气罐,他们靠剩下的煤气和一只小电炉,每天做两顿饭。当时,他们严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大使、武官到报务员、司机一律平等,每天轮流值班。

    “我这个根本上不了台面的‘厨师’,轮到值班的日子,也得围起围裙,舞动锅铲。”曹彭龄笑着说,好在大家团结一致,不论厨艺高低,照样吃得很香。平时,除紧张、繁忙的外交及调研工作外,维修使馆、清运垃圾、搬运油料也都一视同仁,大家一齐上。海湾战争期间,由于中国使馆及新华社记者一律撤离,国内了解情况只能依靠西方媒体的二手资料。因而,使馆人员一回到巴格达,便急于了解战时美英先进武器效应,越是毁坏厉害的现场越是要去。然而,寻找汽油成了初到巴格达的首要任务。后来,他们通过朋友和军方的帮助终于搞到了汽油,使战时在国内未能弄清的问题,通过现场观察和了解,渐渐找到了答案。

    完成使命,回国身患重病

    1993年6月,曹彭龄被任命为驻埃及使馆副军职武官。8月,他和爱人一起到开罗赴任。在此期间,因工作突出被晋升为少将。

    曹彭龄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学的都是阿拉伯语,早在初学时,他们就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到埃及这个文明古国工作生活,当埋在心底几十年的心愿变成了现实,心中的喜悦自不待言。但是曹彭龄也深知,驻埃及使馆与武官处属“大馆”“大处”,因为埃及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作用,他们所肩付的使命绝不轻松。

    “从年龄看,这将是我军事外交生涯的最后一站。我决心努力工作,在结束任期时,能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曹彭龄说,聊以自慰的是,在中埃两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两国军事外交与军事合作关系也不断发展。直到1997年8月,曹彭龄任满回国。

    作为一名军人,几十年一直在国外工作,对国内基层部队了解不多,他认为应趁腿脚尚健,去新疆、西藏、西沙、南沙等地,用笔写一写中国驻边防海防基层的干部战士。当他准备奔赴新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三门峡日报 2012-11-3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发小”情——记同窗好友曹彭龄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