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小小说之王”孙方友:坚决与读者“对抗”到底(2)

2013/7/24 15:56:30 点击数: 【字体:



    我在写小说的时候有个秘诀,就是跟读者对抗

  主持人:同时您的作品深受网友们的欢迎,一位叫“独行侠”的网友对孙老师特别敬佩,留言也很精彩。他说孙老师是构造情节的高手。我阅读他的作品,最先被他吸引的是情节,最后为他喝采的也是情节。您在设定故事情节时最先考虑的是什么?

  孙方友:首先网友们对我的作品关怀我感到很光荣,设计情节里面有好多种,我很讲究故事的含金量,因为故事的含金量达不到对情节的推动高潮,我们在选材方面你眼界就比较高,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把故事理性的东西发挥出来。我们传统小说和西方小说不一样,这个东西它是要求比较严格,再一个你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心里说不上来,因为这个东西不可言传,情节的设置我有一个秘诀给大家透露一下,要把情节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你才能让人出乎意料。我在写小说的时候跟读者有一种对抗,这种对抗就是我要写这个东西让你猜不到。我过去有个理论叫情节翻三番,达到三翻非常不容易,这个翻不是光情节的翻,还有情节的震撼、思想的震撼,那种思想的震撼是最大的。

  孙方友独创的小说理论:情节翻三番

  主持人:您在考虑翻三番的时候是先把这个框架拉出来还是怎么回事?

  孙方友:这个有多种情况,一个是有一个好结尾,像导演看一个剧本先问你什么结尾,但是我写小说的时候已经把情节淡化了,我是以人物为主,你要是光写情节这种东西。过去我们有一句话叫平中见奇,你要是一个奇的东西,你必须写到奇中见平才行,你不能奇中见奇,奇中见奇就会假,这样就没有感染力,尤其是最后的震撼力,这个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提到感染力和震撼性,这里也有一位网友提问,网友把您的小小说特点总结尾奇特的传奇性,尖锐的冲突性和巧妙的戏剧性,重点还是在“奇”上面。广泛的读者也证明了孙老师的成功,但成功都有两面性,过分的追求新奇,会不会造成故事真实性不足,可信度不够呢?

  孙方友:这主要是一种艺术标尺的的标志,你作为一个作者,这种艺术标尺的把握很重要,这个艺术标尺就是根据你文学修养,你写作水平的标尺高低所定,假的东西肯定不行,你写到假你自己都写不进去,这种假必须要有一种艺术标尺。就像一个人她因为一句话和她婆婆生气,她就要上吊,但是在真实当中这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道理很简单,但是孙老师给我们分析得精彩纷呈。

  一出版家把《陈州笔记》和《聊斋志异》并列,我很沾沾自喜

  主持人:看得出这个创造的过程您很满足,很幸福。这么多篇里您个人比较满意哪篇?

  孙方友:最满意的作品也说不了,要用谦虚的说法就是我满意的作品还没写出来,像我的《女匪》、《泥兴荷花壶》等等,我自己满意的有100多篇,还有个出版社要出《陈州笔记》精选集,《陈州笔记》出来以后,北京一个民营出版社老板看到了,他从头到尾读到尾,他说这是真东西。前天上海华东出版社一个老总给我来电话,他在飞机场等飞机的时候买了一套,作为一个出版家他能买这个东西很不容易,他说这是从《聊斋志异》以后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个老总这样说叫我心里有点沾沾自喜。

  神奇的泥兴荷花壶,有我的生活积累

  主持人:读过孙老师作品的读者都会得出个结论,孙方友是陈州奇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拜读了您的《陈州笔记》发现您很神奇,把您的故乡陈州也描绘的很神奇,一位网友叫“喵呜”的说,他很喜欢看你的传奇小说,特别是有篇叫《泥兴荷花壶》的,读完后的感慨都还记得,这个是什么样的故事?

  孙方友:这个故事大约有30多部书都深入到《泥兴荷花壶》,这个《泥兴荷花壶》非常简单,就是我们陈州有泥兴壶属于贡品,后来段祺瑞来到陈州以后要买泥兴荷花壶,这个时候就按照给宫中挑壶的手续给他挑,他敲的时候用一种音乐型的,就像敲钢铁一样敲《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像一个音乐家一样那种境界,他挑到最后就剩一壶,就把这把壶,这个壶最后就送给段祺瑞了。他说这壶是宝壶,可以保主人一命,段祺瑞不信,那个人说你打一枪它断一个眼,然后段祺瑞叫人打个一枪,那个壶就破了一个眼, 陈三关说这个宝已经破了。但是它也是生活中的,挑壶这个程序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参加过一个宣传队,当时这个宣传队里面有一个毛哥,他创造了一个伴奏,然后他用这几十个碗敲出了钢琴之音。

  主持人:就像在听传奇故事一样,太过瘾了。泥兴壶是奇的,泥兴壶的挑壶程序也是奇的,然而更奇的是陈三关主人公的精神和气节。他是一个普通的匠人,传奇般的行为和心胸。特别是机智的应对,令人回味绵长啊!为什么都是陈州的故事呢?

  又一珍贵大奖:冰心第一,孙方友排第二。王蒙排第三

  孙方友:因为它这个一是地域文化,我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我写第一篇小说就是在太昊陵前面。再一个,好些事也不一定是陈州的,但是有一些素材要把它写进陈州,所以就写了陈州。不过当时写的时候还没有陈州这个概念,一开始陈州就是笔记小说,包括后来转载的时候都是零零散散的一些,后来写的多了都是放在陈州。

  主持人:也就是刚开始并没有“陈州笔记”的概念?

  孙方友:对。

  主持人:那怎么又有了?什么时候有的?

  孙方友:1992年的时候,1988年《百花园》选刊的时候编辑说你给我写几篇小小说呗,我说我不会写呀,后来他非要求我写,就写了一篇《捉鳖大王》,后来就获得了奖,据说这个奖很珍贵,冰心第一,我排第二。王蒙排第三。第一篇就写这个,我觉得很顺手。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商都网 2009-09-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